7月的寿光,烈日炎炎。在格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育苗棚里,范燕山和妻子韩丽正仔细查看植株长势。“高温天气和昼夜温差小,给育苗工作带来了不小难度,必须要把好质量关。”夫妻俩蹲在苗床前认真交流着。同为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硕士毕业生,范燕山夫妻把根扎进了寿光的沃土,用知识和汗水书写了属于他们的乡村振兴故事。
范燕山和韩丽仔细查看菜苗长势。
学以致用育好苗
“来,帮我们尝尝哪种番茄口感更好。”在品种选育大棚内,范燕山夫妻热情地向记者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棚内86个番茄品种、12个辣椒品种以及3个西瓜品种在经历过“高温大考”后,依旧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暑天并非大棚种植的理想时节,这个大棚里为什么还种着如此多的蔬菜品种?范燕山解释说,这是为了推动“越夏茬”品种的研发。为了筛选出好品种,夫妻俩像养孩子一样仔细侍弄。“棚里种的都是最新研发的品种,分两批在4月份和5月份定植,整个生长周期恰好覆盖了高温季节。”韩丽接过丈夫的话茬,补充说:“最终,我们会从中筛选出抗病性强、产量稳定、耐高温的优秀品种予以示范推广。”
范燕山夫妻并不是寿光人。2008年,两人从中国农科院毕业,并同时应聘到北京一家农业公司,恰好公司要在寿光成立分公司,他们便一起来到了寿光。在寿光工作7年后,夫妻俩从公司辞职,创建了自己的育苗基地,积极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引进并筛选国内外优良品种。“寿光为我们提供了研发的平台,也提供了推广的平台。”范燕山表示,依托寿光强大的设施蔬菜发展平台,更多科研成果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发芽、结果,目前,基地年育苗量达600万株。
倾心传技播火种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范燕山夫妻对蔬菜种植有了更深刻的见解,基地也汇聚了一支具有丰富种植经验的团队。两人又将目光转向了如何带动更多人投身蔬菜种植,实现增收致富。
有丰富经验、有专业团队,培训课堂自然大受欢迎。现在,基地年均开展技术培训30余场次,田间观摩技术交流会10余场,惠及农户上千人次。此外,基地每年还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团,并对外承接家庭农场、合作社、蔬菜种植基地等技术人员的培训。
“这里的老师讲解特别实在,没有高深的理论,都是操作的技巧,几句话就让我明白了关键所在。”来自内蒙古的张兴凯经过培训学习,熟练掌握了种苗嫁接和种植技术。来自湖南的学员王松虎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种植能手,他说:“范老师曾嘱托我,要‘传设施实用技术,播蔬菜丰收良种’,我一定谨记老师嘱托,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
夫妻同心创未来
创业维艰。这对硕士夫妻“你栽苗来我浇水”,同心同行换来了今天的收获。“我俩都喜欢‘泡’在地里,看蔬菜生长、看果实成熟,身上沾点泥土,心里才觉得踏实。”范燕山表示,从学生时代的情侣到如今的中年夫妻,他们没拍过婚纱照、没时间旅行,“心里挺亏欠她的。用年轻人的话说,就是不懂浪漫,没有仪式感。”
“比起浪漫和仪式感,我更喜欢现在的踏实。”妻子韩丽表示,两人常常为一个问题争论到深夜,有时候半夜突然想到个点子,也要把对方摇醒,往往在讨论中就能产生新的灵感,“我觉得志同道合、夫妻一心比啥都强。”
在寿光,像范燕山夫妇这样的“新农人”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他们用实验室里的知识破解田间难题,让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农村一定会成为人人向往的地方,农民也会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他们坚信,乡村振兴机遇无限、未来可期。(记者王秀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