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寿光】台头镇张家庄村张恩瑞:鼓槌起落之间,敲响传承新章

“咚锵,咚锵,咚咚锵……”每天早晚,台头镇张家庄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不时传出铿锵有力的鼓声。推门进入,总能看到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坐在鼓架前认真打鼓(单皮鼓,下同),他便是73岁的张恩瑞。多年来,老人就像一棵扎根在京剧艺术土壤里的老树,痴迷于京剧鼓韵,用他那激昂的鼓点,敲响了一曲动人的传承之歌。

逐梦京剧:从懵懂少年到技艺精湛的鼓师

张恩瑞与京剧的缘分,始于儿时家中那悠悠的京剧唱腔。他的父亲是个不折不扣的京剧迷,闲暇时光,家中总是回荡着那婉转悠扬的戏曲。年幼的张恩瑞在这浓厚的艺术氛围中,对京剧的热爱悄然萌芽。9岁时,父亲带着他登上了乡村舞台,那小小的身影虽略显稚嫩,但眼中闪烁的光芒却充满了对京剧的无限憧憬。

上学后,张恩瑞凭借出色的表现入选学校文艺宣传队,后又加入了村里的文艺宣传队。在那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年代,张恩瑞跟随队员们频繁外出表演,不断积累着表演经验,为日后的京剧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8年,当时的台头公社成立台头剧团,为张恩瑞打开了一扇通往京剧艺术殿堂的大门。他如获至宝,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跟随剧团老师学习。尽管当时条件艰苦,学习资源有限,但他就像一块干涸的海绵,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京剧艺术的养分。

1972年,寿光县京剧团到村里演出时,琴师鞠可成的出现,让张恩瑞的艺术之路迎来了新的曙光。鞠老师虽是琴师,但对武场京剧却有着深厚的造诣,他按照剧团的打法,耐心细致地教导张恩瑞打鼓。张恩瑞非常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对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节奏都反复练习,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此后,经鞠老师介绍,张恩瑞结识了寿光市京剧团的二级鼓师刘有志老师。刘老师对当时这位勤奋好学的年轻人格外喜爱,不仅热情地接待他,还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他。当时张恩瑞在台头镇开商店,经常到寿光市区进货,每次进货,他都会把货物暂放在朋友那里,然后骑着自行车匆匆赶往老师家。老师对他关怀备至,不仅耐心教导,还多次留他在家吃饭,甚至有空时也到张恩瑞家辅导。这份深厚的师生情谊,照亮了张恩瑞在京剧艺术道路上前行的方向。

就这样,张恩瑞不断加强练习,只要有机会就外出拜师学艺。他还购置了不少相关书籍,利用空闲时间刻苦钻研。凭着这份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他的打鼓水平日益精湛。

薪火相传:从技艺传承者到文化守护者

多年来,张恩瑞对打鼓的热爱从未减退,始终坚持每天打鼓两个小时左右。

随着技艺的不断提高,张恩瑞的名声逐渐传开,前来找他学艺的京剧爱好者络绎不绝。面对这些求知若渴的学员,张恩瑞总是倾囊相授,从打鼓的基本坐姿到复杂的节奏把握,都一一讲解示范。

“京剧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我愿意将自己所学的一切传授给他人。”张恩瑞介绍,前几年,他受邀去一个村庄为京剧爱好者教学,一住就是18天。在这18天里,他耐心指导学员们练习打鼓,指导完善他们的每一个动作。他还向学员们讲述京剧的历史和文化,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京剧艺术的内涵。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学员们的技艺有了显著提高,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也更加深厚。

每年春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很多村庄有举办演出的传统。这时候,张恩瑞便成了最忙碌的人。他常常“赶场”式地参加各个村庄的演出,不仅台头本地剧团屡次邀请,广饶、化龙等地的演出活动也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他的身影一次次穿梭在各个村庄的舞台上,用激昂的鼓点为观众们带来一场场精彩的视听盛宴。

“张恩瑞打鼓打得好。现在,他在我们票房担任司鼓,经常与京剧票友们一同演出,切磋技艺。”寿光市京剧协会北洋头中心票房主任侯效生表示,对张恩瑞的打鼓技艺,票友们都很佩服。

如今,张恩瑞虽年过七旬,但他对京剧艺术的追求始终没有停止,周边村庄有京剧演出,他必定前去,一为听戏,二为学习。去年邻村赶庙会,来自淄博的京剧演员前来演出,张恩瑞被鼓师精彩的表演所吸引,主动上前攀谈学习。两人一见如故,随后进行了深入的切磋交流。对此,张恩瑞说,自己又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和技巧,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艺术储备。“学无止境,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每一句唱腔、每一个身段、每一段锣鼓点都藏着无尽的学问,需要不断探索。”张恩瑞说。

张恩瑞,一位让人钦佩的草根文艺爱好者,用无尽的热爱诠释着对京剧艺术的执着和坚守。(记者袁萍 通讯员刘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