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寿光】台头镇“女强人”于媛媛:“小手工”撬动“大民生”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就业创业成为推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台头镇南台头村创业者于媛媛,凭借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一颗善良热忱的心,用手工活加工这一“小生意”,为周边众多家庭主妇、残疾人、老人等“零工群体”开辟出一条增收新渠道,书写了一段温暖动人的创业就业故事。

小生意起步

特色产品走向国际

2013年,于媛媛在娘家哥哥、姐姐的带动下投身手工活加工生意。姐姐在义乌设有展厅,负责对接国外订单;哥哥在山东有工艺品厂,负责生产;于媛媛在他们的指导下,开始了代加工生意。她开启创业之路时,仅有几个邻居跟着一起干。但随着她生意的红火,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过来,想加入这个既能赚钱又能兼顾家庭的“小事业”。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于媛媛在台头镇北洋头村租赁了一间沿街店铺作为加工车间。随着时间推移,业务量不断攀升,她的“加工车间”已从最初的一间扩大到十间。走进车间,记者仿佛置身于一个手工制品的梦幻世界,各式各样的仿真花、串珠等手工制品琳琅满目。工人们分工明确,有的专注制作花朵,有的精心制作茎叶,有的则熟练地进行扦插,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采访间隙,于媛媛手中的活计从未停歇——她正忙着打包一批即将发往美国的订单。“这是来自美国的订单,共计1000多件,目前已基本完成,正准备打包,月底发货。”她微笑着介绍说,车间的手工产品种类丰富多样,涵盖仿真花、串珠、冰条三个系列100多个款式。其中,冰条系列独具匠心,细分为大雪花、小雪花、大椎体、小椎体、水滴等几十个款式。据了解,这些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广泛应用于婚庆、圣诞等特殊场景,并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赢得了国外客户青睐。

于媛媛深知,只有保证产品质量,才能赢得客户信任和市场口碑。每次接到新订单,她都会第一时间认真学习制作方法,熟练掌握每一个细节和技巧后,再手把手地教给工人们。每批货发出前,她一一核验,严把质量关。发出后,她会立即与工人们结账,这种诚信经营的态度,让工人们干得安心、放心。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升,于媛媛的客户群体逐渐从本村扩展到田柳、化龙及东营广饶等地,生意越做越红火。

灵活就业暖人心

特殊群体获关爱

“我是北洋头村的,没事我就过来做点活儿,一天赚几十块钱,一家人的生活费有了。”“我在家照顾孩子不能外出打工,正好这个手工活儿给了我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老板人很好,我在这里干了11年了。”……在于媛媛的加工车间里,工人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表达着对这个活计的满意和对媛媛的感激之情。

手工活加工,最大的特点就是就业灵活。手工活操作简单,对技能要求不高,时间安排也十分自由。工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在车间里现场加工,也可以把原材料拿回家做。而且,根据成品不同的精细程度,手工活有不同的价格,工人们可以根据个人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工资发放及时,干完一批就结账一次,这种模式让工人们既能获得稳定的收入,又能兼顾家庭,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在发放手工活的过程中,于媛媛关注到很多想打工赚钱却没有能力外出的残疾人、老人等特殊群体。她深知,对于这些人来说,一份稳定的工作不仅意味着经济上的收入,更意味着自我价值和生活尊严的体现。于是,她给予了这部分人特别关照,主动提供上门服务。

每隔两三天,于媛媛就会开车去送货、收货。她先去台头镇李王村、牛头镇村,这两个村里各有一位残疾人在家做手工活。于媛媛会上门拿上做好的成品,再送下新一批的原材料。随后,她开车前往双王城寇家坞村,该村多名老人也在跟着做手工活。跑完东边镇街后,再去西边的化龙及东营广饶等地。虽然这样的奔波十分辛苦,也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于媛媛从未有过怨言。她说:“来回奔波确实很费时间,但能让这些特殊群体找到自己的价值,一切都值得。”

跟着于媛媛做手工活的残疾人李某感慨地说:“我做手工活两年了,一天能有四五十元的收入,生活充实了,心情也好了。这份工作不但让我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更让我重拾生活的信心,我很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也很感谢于媛媛给我这个难得的机会。”在于媛媛的帮助下,许多像李某这样的特殊群体重新融入社会,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下一步,我想对接相关部门,为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于媛媛介绍,随着自己生意越做越好,不断有各村负责人前来对接洽谈,希望为本村特殊群体提供就业机会。其实,她也一直很关注这一群体,希望能与更多部门单位合作,为他们提供更系统、更全面的就业支持。

用手工活加工这一“小生意”,不仅实现了于媛媛的创业梦想,更为周边众多零工群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和生活希望,让更多的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感受到了关爱和温暖。相信在未来,于媛媛的手工活加工生意会越做越大,为更多的村民提供就业机会,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记者袁萍 通讯员刘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