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 郑小菲)每当夜幕降临,在台头镇南洋头村的休闲娱乐广场上,总能看到一群人翩翩起舞的身影:她们手持彩扇转着漂亮的圆弧,脚下踏着整齐的舞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就是南洋头村的阳光春雨舞蹈队的队员们。这支由村民自发组建的文艺队伍,从2019年正式更名至今,用舞蹈、歌曲、快板、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将乡土文化的根脉深扎在乡村大地,用坚守与热爱助力着乡村文化振兴。
锣鼓声里续文脉,两代传承结队缘
“咚——锵!咚——锵!”58岁的王春雨打着铜锣,那声音短促而有力,作为舞蹈队里唯一的男队员,他的锣声是整个队伍的“节拍器”,而妻子陈群青则在队伍中随着节奏舞动彩扇。“2016年儿子上大学后,家里清闲了,我就跟老伴一块加入了文艺队。”王春雨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村里就有了庄户剧团,他的父亲是团里的鼓手,所以他依然记得看父亲演出的场景。在他的记忆里,当时的剧团条件简陋,演员们穿着自家缝制的戏服,在临时搭起的土台子上表演。虽然各方面条件差点,但他们的演出总能让全村人看得如痴如醉。随着时代发展,庄户剧团的人员多了,演出设备进一步改善,特别是村里建起休闲娱乐广场后,更是激发了村民唱歌跳舞的热情,所以文艺队的村民越来越多。
“怀着对传承文化的热爱,村民进一步发展壮大了这支队伍。2019年,庄户剧团更名为阳光春雨舞蹈队。”王春雨介绍,队伍壮大后,不仅有像他这样传承父辈文化基因的“老队员”,还有新加入的一批中老年妇女同志。她们以村广场为舞台,一起学习进步,从基本的秧歌步法,到队形编排、动作设计,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她们对传统文化的执着追求,这颗文化的火种,就这样在南洋头村悄悄燃起。
69岁的侯圣云是舞蹈队的“主心骨”,作为队伍总指挥的她,手里总拿着一个记满乐谱和动作的笔记本。“你看这个秧歌十字步,得脚跟先落地,身子跟着转,这样扇面才能打开得好看。”她边说边示范,动作灵活得不像位花甲老人。从庄户剧团时期就担任编导的她,见证了这支队伍的一步步成长:“以前排节目得挨家挨户喊人,现在一到排练时间,大家都主动带着道具提前过来,比赶集还积极。”
彩扇舞出乡土味,公益演出暖人心
逢年过节或村里有重要活动时,村民们总能看到阳光春雨舞蹈队活跃的身影。春节期间,她们用欢快的秧歌为村民增添年味儿;重阳时节,她们以精彩的表演向老人送上祝福;村中各类活动中,她们更是不可或缺的文化使者。她们的演出全程公益,不为名利,只为给乡亲们带来欢乐。舞台上,队员们身着彩衣,手持彩扇,踏着明快的节奏,将秧歌的韵味与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段段优美的舞姿,感染着每一位观众,让传统艺术在乡村大放异彩。
“我们的演出,图的就是让大伙儿高兴!”侯圣云翻着排练日志,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近年来的演出记录:春节送福、重阳敬老、幸福食堂开业庆典、红色纪念馆落成仪式……每一场演出都凝聚着队员们的心血。特别是村里幸福食堂开业那天,她们编排的快板《夸夸幸福大食堂》赢得了满堂彩,“菜香飘出窗,老人笑开颜,党的政策好,幸福享不完……”的朴实唱词,道出了村民们的心声。
“竹板这么一打呀,听我把英雄夸……”在南洋头村的红色纪念馆里,侯圣云带领队员们表演着新编的快板《赞英雄》,清脆的竹板声与展馆里的红色故事相映成趣。据介绍,这个节目是她根据纪念馆里的英雄事迹创作的,从搜集资料到编写唱词,再到编排动作,她用了整整一个月时间。“得让年轻人知道,咱们村出过这么多英雄,这是咱的骄傲。”他说。
舞蹈队就像一座艺术桥梁,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焕发新生。大学生王浩沣暑假回家时,被广场上热闹的秧歌吸引,主动向侯圣云请教,并跟着舞蹈队一块参加了市里举办的文艺比赛。他说:“以前觉得秧歌老土,学了才知道这里面有大学问,每个动作都有讲究。”
更让人欣喜的是,舞蹈队让邻里关系变得更加和睦。队员们来自不同的姓氏家族,以前各自忙着自家农活,很少来往。加入舞蹈队后,大家一起排练、演出,很快变得熟识,谁家遇到困难,都会主动帮忙。
如今的阳光春雨舞蹈队,已经成为南洋头村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她们的节目库里有三十多个作品,从反映农村新变化的《乡村振兴谱新篇》,到宣传政策的《垃圾分类要做好》,每一个都充满乡土气息。“接下来,我们想编排一个反映电商助农的小品。现在,村里好多年轻人搞直播卖农产品,这也是新农村发展的好事、新鲜事。”侯圣云说。
村民们都说,这支秧歌队,不只是文化表演队伍,更是乡村文化传承与凝聚乡情的纽带。通过一次次演出,传统秧歌文化在南洋头村得以延续,年轻一辈也有机会近距离感受民俗艺术的魅力。同时,队员们因共同的热爱走到一起,排练、演出的过程加深了彼此情谊;而村民们观看演出时的欢声笑语、互动交流,也让乡村变得更加和谐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