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潍坊科技学院学术交流中心,一幅名为《农圣故里,物阜民丰》的大幅国画格外显眼,画中白菜丰硕、瓜果累累,墨色淋漓间跃动着生命力,这幅画的创作者是潍坊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刘湘秋。这位扎根寿光30余年的美术老师,以花鸟果蔬海鲜等为内容,从寿光特有的蔬菜种植、盐碱地等环境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国画作品,让传统国画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魅力。日前,记者来到刘湘秋的办公室,听她讲述自己的创作历程。
蔬画同缘,绘就乡土新韵
刘湘秋自幼热爱绘画,早期的启蒙与基础训练为绘画艺术打下了扎实的造型功底。大学攻读美术专业期间,她师从王绍波,首次接触国画便被其灵动笔触与自由意境深深吸引,自此与国画结下不解之缘、开启绘画探索之旅。
工作后,刘湘秋笔耕不辍,潜心钻研画论、临习经典,在与传统艺术的对话中感悟笔墨规律。通过长期临摹与写生实践,她逐渐摸索出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与生命感悟。为求艺术精进,刘湘秋年年进修学习,后北上深造,进入高研班跟随名师系统研习传统笔墨技法,艺术视野不断拓展。
先天的艺术浸润与后天的执着努力,让刘湘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写意花鸟作品兼具浪漫心性与现实关怀。“齐白石画虾,吴昌硕写梅……而寿光的画家,当以蔬菜入画。”采访中,记者在刘湘秋的办公室里看到,数十幅蔬果题材作品铺陈开来:有白菜、辣椒、南瓜等蔬菜,也有来自羊口的鱼、虾、蟹、扇贝等海产品,皆以写意笔法跃然纸上。她说,寿光作为“中国蔬菜之乡”,蔬菜种植资源得天独厚,同时为绘画提供了素材。她怀着对故土的热爱,深入生活,观察蔬菜的生长形态,并在绘画创作中感受大自然的馈赠。
除了梅兰竹菊等传统题材外,她特别喜欢画与蔬果相关的题材。每年菜博会期间,刘湘秋都会带着学生们创作大量“蔬画同缘”作品,《农圣故里,物阜民丰》《农家余庆年年丰》《清蔬》《人勤春来早》《满城尽带黄金甲》《豆角写生》等一系列蔬果作品,常现身各类展览活动。这些作品不仅拓宽了蔬菜题材的表现领域,而且生动诠释了“笔墨当随时代”的现实意义。另外,她处静观动,养晦治明,坦然洞察烟火人生细节里的变与不变,为自己的绘画笔墨语言持续注入新的生命力。
为精准捕捉蔬菜的特点,她会跟随菜农进入大棚,细致观察晨露中舒展的菜叶;她会在蔬菜市场上寻寻觅觅,只为找到蔬菜融于生活的自然形态;她会独具匠心,巧妙融合传统花鸟画的“雅”与乡土题材的“俗”。她说:“蔬菜是寿光的灵魂,艺术的笔墨得展现它的烟火气与生命力。”
盐碱地间,寻得自然之美
寿光北部的盐碱地上,芦苇荡四季摇曳,这片曾被视作“不宜耕作”的土地,如今绿树如茵,荷花满塘。这里,也是刘湘秋的“天然画室”。她或与友人来此采风,或带学生在此写生,创作了诸多以芦苇、荷花、杂草等为主题的作品。如以芦苇为内容的作品《晨风微曦》,就将荒芜之地转化为苍茫诗境。
“盐碱地是‘苦难’的象征,但芦苇活出了生命的壮美,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生长在盐碱地的芦苇,在刘湘秋的笔下,线条飘逸,姿态优美,加上几只雀跃的小鸟,更现生命的活力。她通过对芦苇的描绘,传达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让人们欣赏到了盐碱地独特的美感。
“这些植物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茁壮成长,它们的生命力让我深受触动,也成为我创作的灵感源泉。”刘湘秋在作品中注入坚韧的乡土精神,她告诉记者,在观察芦苇的倒伏姿态时,感觉它们像曾在此地战斗过的革命先烈一样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也像极了寿光人与风沙抗争的脊梁。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刘湘秋会带着学生们在不同的季节前往蔬菜种植大棚、林海生态博览园等地采风写生。在写生过程中,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一年四季花卉、蔬菜等植物的各种变化,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艺术源于生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只有深入生活,不断观察、感悟、积累,才能创作出有灵魂的艺术作品。”刘湘秋经常这样教导学生。
刘湘秋用画笔将寿光的特色元素融入国画创作中,让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她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寿光的地域之美,更传递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从菜畦到盐田,从宣纸到讲台,刘湘秋用画笔书写着“菜盐文化”的丹青注脚。她坚定地说,一定要让年轻人明白,传统笔墨可以对话当代生活,而“雅俗共赏”应该让艺术回归土地、让土地滋养艺术,让艺术之花真正开遍蔬菜之乡。(首席记者郑小菲)
记者手记:笔墨中的民生与风骨
一方水土的文化,既蕴藏在古籍典章中,也展现在日常生活中。当传统笔墨与乡土烟火相遇,文化传承便有了厚实的土壤。
采访中,刘湘秋说:“你看这芦苇,根扎在咸涩的泥土里,却能长得比谁都挺拔,这就是咱寿光人的性子。”那一刻,我忽然懂了,她笔下的蔬菜与盐碱地,从来都不只是景物,而是“菜盐文化”精神的鲜活写照。
寿光的菜盐文化,既藏在“蔬”的丰饶里,也埋在“盐”的坚韧中。农圣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写“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这是寿光人侍弄蔬菜的智慧;而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又刻下了与盐碱地共生的倔强。刘湘秋的画笔,恰恰接住了这份传承。她画的《农圣故里,物阜民丰》,白菜饱满、辣椒红火、萝卜硕大……这些不只是丰收的景象,更是寿光人数十年钻研蔬菜种植、从“土坷垃”里刨出“金疙瘩”的创新精神展现,就像她突破传统水墨,用胭脂色画荷,让老题材生出新韵致,恰如寿光人把大棚蔬菜推向全国,让“土技术”变成“大产业”。
还有她对盐碱地的凝视,那些在常人看来“贫瘠”的土地,在她笔下成了宝藏:盐碱地的芦苇“有骨气”,林海的荷花“耐得盐碱,更显清贵”。她时常外出写生采风,不仅是为了画得“像”,更是要触摸土地的温度,就像老辈盐工说的“盐是苦的,但熬出来是亮的”。这份在逆境中扎根、在平淡中坚守的韧劲,不正是菜盐文化的厚重底色吗?正如刘湘秋说的那样,“画蔬菜要懂它的‘生’,画盐碱地要懂它的‘劲’,就像做人,得知道自己的根扎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