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融媒讯(记者 袁萍)这里,新小区鳞次栉比,硬件设施先进完备,吸引着众多年轻人汇聚于此,为社区注入了蓬勃的青春活力。更为人称道的是,社区以文化为纽带,以书院为平台,将居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装点得丰富多彩,让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文化的温度与力量,绘就了一幅“情暖家‘塬’”的幸福画卷。
这里就是洛城街道垄源社区。该社区目前入住居民2310户、5100多口人。近年来,社区以打造“垄上花开、情暖家‘塬’”文化服务品牌为主线,聚合各类资源力量,突出开放共享服务功能,畅通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
空间重构
打造5分钟文化生态圈
共享书屋里,孩子们沉浸在书的世界,眼睛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居民大舞台上,广场舞队伍活力四射,展现着健康与自信;地下文体活动中心里,喝彩声此起彼伏,乒乓球赛正激烈进行着;声乐室里,悠扬的乐曲回荡,让人陶醉其中……这些日常场景,构成了垄塬社区文化书院的生动画面。在这里,居民们既是观众,也是演员,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身边的故事,展现着生活的精彩。
为更好地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垄源社区以2000平方米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核心,精心打造了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服务阵地:共享书屋就像一座知识的宝库,3000册藏书琳琅满目,涵盖了历史、文学、科学等各个领域;健身区配备了智能器材,满足了居民健身的需求;居民大舞台每月都有百姓故事会、家政课堂、文艺展演等活动;理论宣讲室定期开讲政策理论,让居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现在出了家门口就有故事会、手工课,孩子玩得开心,我还能跳广场舞呢!”王阿姨的话,道出了众多居民的心声。
面对居民多元化需求,垄塬社区的服务没有止步于此。
近年来,社区以“资源置换”模式链接社会力量,建设了寿光城市社区首家百姓食堂、首家老年大学分校、首家巾帼家政服务站。社区还突破空间限制,“向下”突破,打造了地下文体活动中心,篮球场、舞蹈室、乒乓球台一应俱全,实现了全天候运动自由;“向上”延伸,在小区楼栋间嵌入了法治小广场、文化小公园、文化社区会客厅、红色议事厅、社区学堂等文化“微阵地”,真正将文化阵地延伸至居民“家门口”,构建起居民“出门即达”的5分钟文化生态圈。
“以前想找个地方活动活动,还得跑老远。现在好了,家门口就是文化中心,啥都有,非常方便!”居民小李的话道出了众多居民的感受。
全龄悦享
定制人生“文化礼包”
在垄塬社区,从稚子幼童到银发长者,每个年龄阶段的居民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乐趣。
在“童享未来”微爱课堂上,“月月读书会”的志愿者老师绘声绘色地分享儿童绘本,小朋友们听得聚精会神,时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年均25场的“遇见艺术”主题活动,更是让孩子们在非遗乡绣、陶瓷制作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传统文化在指尖传承。
“希望通过进社区培训等方式,既让传统土陶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又为居民开辟增收渠道。”日前,非遗手工培训活动在垄源社区举行,为居民铺就了一条创业共富的新路。
类似培训,垄源社区不定期举办。社区充分考虑到中青年群体的需求和特点,整合各方资源,为他们提供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服务和支持:全职妈妈在家政课堂学习收纳技巧,将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创业青年通过“创客沙龙”对接资源,实现了事业的腾飞;文体活动中心成为居民跳健身操、打乒乓球的“解压圣地”,让他们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找到了放松的方式。
针对银发群体,社区更是关怀备至。比如,老年大学开设了智能手机课程,让老人们也能跟上时代的步伐。78岁的王大爷学会了视频通话,兴奋地说:“终于能和老战友视频了,感觉他们就在身边!”81岁的退休干部于金池还牵头组建了群众文艺剧团,带领老年朋友们参加广场舞排练、二胡演奏、太极拳展演等文艺活动,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此外,社区还结合传统节日,常态化开展“元宵节猜灯谜”“孝老爱亲过端午”“社区春晚”“邻里节”等主题活动200余场次,让传统节日成为联络代际情感的纽带。
“这些活动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还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真好!”居民张大妈感慨地说。
创新管理
激发共建共享活力
“楼上楼下住着,别因为这点儿小事影响邻里关系……”日前,在社区“老张调解室”内,一起因噪音问题引发的邻里纠纷在退休干部张荣全的调解下圆满解决。
为深化社区治理效能,垄塬社区创新推出“老张调解室”特色品牌。该调解室以热心退休干部张荣全为工作核心,充分发挥其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为居民排忧解难。
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垄源社区充分挖掘社区退休干部、退休教师、文艺骨干等“民间能人”,组建了6支文明实践服务队。每支服务队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比如医疗队为居民免费体检、法律队调解邻里纠纷、微网格员志愿者用“居民公约”化解矛盾等。同时,社区还建立了社区书院师资库,组建了书画社、音乐社等6支文化志愿队伍,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还带动培育社区文艺骨干60余人,开展各类活动100多场次。
在垄塬社区,“美德”是可量化、可流通的“硬通货”。
社区创新设立了“爱心储蓄银行”,将文明实践服务转化为“爱心积分”。居民参与民生大集服务、文艺展演、培训等文明实践服务,都可以积累分值,用积分兑换实物或商铺消费券。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我用积分换取了一张理发券,给老伴理了发,他直夸我做得好!”居民高丹拿着理发券,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社区党委书记付丽萍作为“超市店长”,和3名“店员”一起负责整合党建融合体单位、沿街商铺等资源。目前,他们已经发展了200余名“会员”志愿者,先后接受捐赠日用品、小家电等530余件、图书860余册,兑现积分1300多分,构建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善治循环。
除了“爱心储蓄银行”,社区还积极探索“社区合伙人”模式,采取空间共盈方式,引入新华书店、阳光青少年服务中心等8家社会资源,通过“公益+低偿+市场”运营模式,为文化书院建设注入了资源与活力。
文化,是社区发展的灵魂,是凝聚居民的纽带。垄塬社区以文化为笔,以创新为墨,在社区建设的画卷上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和谐美好的图景。在这里,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而是融入居民生活的点点滴滴,化为百姓食堂里飘香的饭菜、地下活动中心欢快的舞步、文明实践服务队坦诚的交流。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浸润,让“垄上花开、情暖家‘塬’”的美好愿景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