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春萍
关键词:强链育新
发展动能加速积聚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从空中俯瞰潍坊寿光,一排排钢构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场面壮观。这些大棚不仅承载着丰富群众“菜篮子”、鼓起农民“钱袋子”的美好愿景,还见证了寿光设施蔬菜产业从传统向现代、从低效向高效的转变。聚力全域统筹、区块一体,寿光持续巩固提升“领头羊”优势,进行着一场蔬菜产业的二次革命。
晨光微露,稻田镇崔岭西村村民崔洪磊就一头扎进了蔬菜大棚里,出生于1988年的他是地道的“棚二代”。他告诉记者,以前,父母一年最多能种2个长度为70多米的大棚,自己推着板车去批发市场卖菜,价格忽高忽低。现在,他和妻子参加了村里成立的众旺果蔬专业合作社,按照合作社的技术规范和操作标准,管理着3个100多米长的智能温室,产出的“崔西一品”西红柿由合作社统一经销,一年净收入20多万元。
据悉,寿光85%的菜农加入了产业化经营体系,成为“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生产经营链中的一个环节,解决了小农经济分散和无序问题。
暮色四合,育种专家刘树森仍然穿梭在育种温室内。这个占地10亩的温室大棚里种满了各类型的番茄种质资源。在刘树森看来,这里展示的不仅是优良的品种,更是一种发展理念——只有掌握种业“芯片”,才能牢牢把握农业发展的主动权。刘树森是寿光市三木种苗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万人计划”专家、享受国家政府津贴。在寿光,还有很多像刘树森这样的育种专家,他们带领团队从零起步,成功打破了国外种子公司在高端蔬菜品种上的垄断。目前,寿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品种277个,每年育苗18亿株,产值突破10亿元。
从会种菜到“慧”种菜,从种源依赖进口到成功打破国外垄断,寿光围绕“产业链”做文章,把“链式思维”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以“一棵菜”书写了未来农业的新范式。2025年,我市重点锚定“351N”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打造高端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等3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链,食品加工/预制菜、造纸包装、汽车制造、生物医药、智能家居等5个百亿级重点产业链,新一代信息技术这个潜力型产业链,以及氢能、新型储能等多个新赛道产业链,产业链协同效应不断释放。
关键词:产业加持
乡村振兴焕新出彩
立秋时节,在寿光的田野上,处处都是乡村振兴奋进的力量。今年以来,各镇街、行政村立足当地特色寻求突破,在尊重农业、农村发展普遍性规律的基础上,闯出了新道路、开创了新局面。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正在造就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
新园区激活新动能。在营里镇的寿光品牌果蔬试验示范基地内,西红柿、黄瓜、菜椒挂满枝头,村民穿梭其中整枝打杈、采摘果实。该项目总投资2亿元,占地2200亩,其中一期占地1000亩,建设高标准温室53座,目前一期第一茬蔬菜长势喜人,已陆续进入收获期。二期86座高标准日光温室正有序推进中。该项目主推高端农产品,培植品质优良、安全健康的青田西红柿、奶油黄瓜等高端农产品,带动当地村民进一步增收致富。
新产业点燃新引擎。文家街道桑家庄村主动适应电商发展形势,依托资源优势和电商模式,推动特色产业逐步发展壮大。该村将闲置多年的花卉市场打造为新型电商产业集聚地,逐步引进了种子、育苗、肥料及盆栽蔬菜等多品类电商平台。目前已入驻商家8家,为村集体增收90余万元,吸引100余名年轻人回乡创业,为村民提供300余个就业岗位。
新业态发力新领域。夜购、夜食、夜娱、夜游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圣城街道前朴里村一条网红街,为村集体增收近百万元;西关村优化农贸市场布局,一举增收300万元;城里村对繁华世界小吃车实行免租抽点的方式,增加集体收入50万元;借助私房菜馆、文艺咖啡馆等商家聚集资源,延庆寺村增加沿街商铺租赁收入130万元……一个个夜间忙碌的身影,在丰富居民生活的同时,也书写了培育壮大新业态、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的温暖篇章。
打造一批示范引领片区、搭建一批数字强农场景、培育一批特色农业园区……今年以来,寿光争先率先、塑优品牌,“农业强”的特色更加彰显,“农村美”的底色更加靓丽,“农民富”的成色更加充足,“三农”工作领先优势持续放大。
沿着高质量发展航向,寿光信心满怀、步履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