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数字经济正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今年以来,寿光加大数字经济“晨星工厂”培育工作,41家企业获评2025年度省级数字经济“晨星工厂”,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管理的春风正吹拂着它们的每一个角落,激发出企业无限的活力与潜力。
据了解,“晨星工厂”是指创新能力突出、典型示范性强、应用成效明显、经济效益显著的数据驱动型数字经济工业企业。那么,“晨星工厂”到底什么样?
近日,记者走进巨能特钢的轧钢生产线,一幅现代化、智能化的生产画卷映入眼帘。在1100多摄氏度的出炉温度里,一条条被烧得通红的钢板在传送带上有序前进。不远处的数控大屏上,各项指标映入眼帘,每一道工序都在智能化系统的精准控制下高效进行。
为了提升效率节能减排,在生产流程上,巨能特钢不断升级优化,引入了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了从坯料上料、加热、轧制到成品收集的全流程自动化作业。工作人员只需在中控室内,通过电脑屏幕和操作手柄,就能对生产线进行实时监控和远程操控。在加热环节,智能温控系统能够根据坯料的材质、规格和生产工艺要求,精确调节加热炉的温度和加热时间,确保坯料加热均匀,为后续轧制提供良好的条件。在轧制过程中,高精度的轧机设备配备了先进的传感器和自动控制系统,能够实时监测轧制力、轧制速度、轧件尺寸等参数,并根据预设的工艺模型自动调整轧机的辊缝和轧制速度,保证轧件的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
除了生产环节的智能化,巨能特钢还构建了完善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企业实现了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分析。从传统车间到智能工厂,巨能特钢凭借技术突破与创新应用,成功获评山东省数字经济“晨星工厂”。
巨能特钢是我市推进企业“智改数转”的生动实践之一。近年来,寿光市通过发挥政府规划引领和政策引导作用,加速“晨星工厂”建设,推动企业深度应用数字技术和产品,对制造单元、车间、工厂进行数字化技术改造,“晨星工厂”总数累计达到108家。
如果说,单个企业获评省数字经济“晨星工厂”意味着该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摆脱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向着精益生产的整体设计与规划方向发展。那么,108家企业获评省数字经济“晨星工厂”就为企业转型升级树立了“风向标”。作为寿光本土的“老牌”化工企业,今年新入选省数字经济“晨星工厂”建设试点的新龙科技便是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转型升级的典型。
在新龙科技双氧水生产车间,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生产。该生产线相较于传统固定床工艺,在安全性、节能性、生产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而在双氧水延伸产业链项目过碳酸钠生产车间内,自动化的生产装置正在加速生产。车间外,首批过碳酸钠出口产品顺利完成装运,即将发往海外市场。为了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近年来,新龙科技不断拉长上下游产业链,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之路,将数字技术与化工生产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绿色、高效、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除了降本增效外,开展“晨星工厂”建设,对于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拓展市场将带来更多帮助。走进金帅防水智能化车间,智能化的生产线、标准化的生产流程,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为企业抢占市场奠定了基础。“目前,企业生产的60多种防水产品畅销世界各地。”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展“晨星工厂”建设,对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做强品牌都有很大帮助。
如今,寿光的数字化转型已从个别企业扩展到整个产业,这些“晨星工厂”不仅在自身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更有力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和相关产业的数字化发展。下一步,我市将不断探寻“智造”最优解,继续做好培育工作,强化示范引领,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晨星工厂”数量进一步扩容。(首席记者桑宏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