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蚂蚱喽!今年蚂蚱又丰收啦!”8月25日上午,记者走进古城街道苗家桥村马增英的蚂蚱养殖基地时,现场一派繁忙景象。马增英正带着几名工人在养殖大棚里边笑边忙活,动作娴熟地抓捕着一批刚刚成熟的蚂蚱。多年来,通过养殖蚂蚱,她走出了一条发家致富的新路径。
走上蚂蚱养殖路
模式生态又健康
近段时间,马增英家15个大棚的蚂蚱陆续进入成熟期。远远望去,一排排整齐的白色大棚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走近细看,大棚采用透气的纱网和塑料膜巧妙覆盖,每个出入口都装有大型拉链,合上后严丝合缝,看上去好似一顶顶巨大的“蚊帐”,既保证了通风换气,又防止了蚂蚱外逃。
掀开棚帘,记者顿时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成千上万只蚂蚱聚在棚内,蹦的、爬的、飞的,耳边尽是“沙沙沙”的声响。这些蚂蚱约有拇指粗细,通体黄褐色,个个体形饱满,一跃便是半米高。
马增英和工人们正用独特的技巧捕捉蚂蚱。他们先将黑色的塑料布铺展在棚内一侧,然后从另一侧开始驱赶。受到惊扰的蚂蚱群纷纷向暗处聚集,工人们看准时机,迅速将塑料布反转,形成一个临时的“包围圈”,将它们逼入角落,再用特制的网兜“一网打尽”。整个捕捉过程行云流水,既简单高效又不会误伤蚂蚱。
这条特色的致富路,源于马增英一次偶然的发现。五年前,她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有人通过大棚养殖蚂蚱获得了可观收益,顿时有了主意。“那时候我就想,咱们农村最不缺的就是土地和草料,养蚂蚱再合适不过。”通过广泛搜集信息,她敏锐地察觉到蚂蚱养殖潜在的市场前景: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而且市场需求稳步增长。更重要的是,蚂蚱养殖不需要大量劳动力,正好适合她的创业计划。
说干就干。2018年春天,马增英开启了她的蚂蚱养殖事业。起步阶段,她只建了2个棚进行试养。“因为没有经验,在第一批蚂蚱苗买回来的时候,我心里真是没底。”那时候,马增英天天泡在棚里,观察蚂蚱的生长习性,记录棚内温、湿度变化,就连晚上睡觉都在琢磨养殖技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研劲头儿,马增英逐渐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后来,她从20亩土地中划出6亩作为养殖区,陆续建了15个标准化养殖棚,其余地块则全部种植了蚂蚱爱吃的墨西哥玉米和优质青草。这样一来,既为蚂蚱提供了全年不间断的饲料,又确保了整个养殖过程远离农药和化肥,从源头上保障了蚂蚱的绿色、无公害。
成长为养蚂蚱“大拿”
致富路越走越宽
如今,马增英已经完全掌握了蚂蚱养殖的各项关键技术。“棚内温度要控制在25℃到30℃之间,夏季每天喂三四次草,春秋季喂三次,这样养出来的蚂蚱个个体形饱满、品相上乘。”马增英说,蚂蚱其实很好养,但管理上要细心、耐心。
这份特色养殖产业,不仅让蚂蚱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特色食品”,更让马增英实现了稳定增收。现在,她养殖的蚂蚱每平方米能产出1公斤左右,每公斤售价30元左右,而且市场供不应求。由于价格优、品质好,她家的蚂蚱成了商贩眼中的“香饽饽”,不少人专程上门收购。
“蚂蚱的蛋白质含量高达7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高蛋白食品。”马增英介绍,蚂蚱油炸后特别酥脆,撒上点椒盐或者辣椒面,大人孩子都爱吃。现在不少饭店都来上门订货,做出来的特色菜品也很受欢迎。
谈及今后的蚂蚱养殖,马增英信心满满。她计划明年进一步扩大规模,同时配套建设冷库和加工车间,积极推进蚂蚱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我准备建一个蚂蚱加工厂,对品质特别好的蚂蚱进行深加工,制成速冻蚂蚱。”她说。
此外,马增英还打算带动周边村民一起发展蚂蚱养殖业。“我想把技术教给更多乡亲,让大家都能通过这条新路子致富增收。”望着大棚内密密麻麻的蚂蚱,她的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这群小小的蚂蚱,不仅“蹦”上了人们的餐桌,“蹦”进了广阔的市场,更“蹦”出了一条特色养殖的致富新路。(记者孙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