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寿光】菜乡时评 | 用“硬核服务”提升“寿光温度”

寿光日报近期的新闻报道里,有几个场景格外让人印象深刻:企业正愁智慧农业技术难以落地,服务企业专员像“红娘”一样牵线搭桥,让利森特农业和环球软件成功牵手;三木种苗在科研上很强,却差点被复杂的申报程序“绊倒”,最后在专家团队的“全程陪跑”下,一举拿下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华星医疗的资金链一度紧绷,但“鲁科贷”像一场及时雨,一周就把500万元贷款送到企业账上,还能享受利息补贴。再看看政务服务端口,“住所管家+商务秘书”托管模式帮创业者解决场地和手续问题,“数字办·零跑腿”让企业少跑腿、数据多跑路……这些案例放在一起,不仅是一串新闻标题,更是真切折射出了寿光对民营企业的那份用心和温度。

企业的烦恼是什么?有的是资金卡脖子,有的是技术缺伙伴,有的则是办事环节绕来绕去。以前人们常说“政策好是好,就是落不下来”,有些时候企业看着红头文件一大摞,却摸不到门路。而现在,寿光的思路很明确——政府要把自己当作“服务员”,在企业最着急、最无助的地方伸手帮一把。这种转变,企业看得见、感受得到。

细读这些新闻,会发现一个共同点:不搞“一刀切”,而是有的放矢、精准出击。比如华星医疗拿到的“鲁科贷”,就是为科创型企业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三木种苗获奖,是因为专家组蹲进实验室,把创新点、成果转化一个个捋清楚;“住所管家”模式,则帮那些没有固定办公场所的小微企业省下了大笔费用。可以说,寿光为民企办实事,不是停留在“政策普惠”,而是真正走向了“个性化解题”。

更重要的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企业找政府办事,越来越多的是“合作”与“奔赴”。有问题能提出来,有需求有人回应,有困境有人帮忙解决。这种氛围,对民企来说是最大的安心剂。因为有时候对于企业来说,最怕的可能不是市场竞争,而是“看不懂政策、办不下事情、拖不起时间”。

说到底,硬核服务不是喊口号,而是比细心、比真心。它需要干部多一点敏锐,及时发现企业的“急难愁盼”;需要多一点耐心,像帮扶小组一样,坐得住、沉得下,陪企业走完整个过程;也需要多一点创新,像“零跑腿”服务一样,让流程再造、制度升级,把繁琐留给政府,把便利留给企业。

在区域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谁能营造更优的营商环境,谁就能赢得更多企业、更多项目、更多机会。寿光的探索已经证明,好的服务就是最大的“硬实力”。真正做到“企业有困难,政府有回应”,就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营商名片。

民营经济是富有活力的经济,也是能激发创造力的领域。我们相信,在更多的政策护航和温情服务中,越来越多的寿光企业会跑得更稳、飞得更高。(付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