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寿光】“菜盐文化”践行者|赵祥芹、齐增升母子的艺术传承路:菜田挥毫追艺梦 砚台凝韵传技艺

在寿光的土地上,菜与盐的文化气息交织数千年。在纪台镇齐家庄村,一位叫赵祥芹的菜农,用大棚里的纸板作纸、孩子的旧彩笔为墨,将农耕生活绘成了画作;她的大儿子齐增升,从小受母亲鼓励支持,从木雕到砚雕,让木石在刻刀下绽放文韵。从菜田到砚台,从个人爱好到家庭传承,这对母子以蔬菜、海盐等为主题的文化艺术创作持续了几十年,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化艺术的坚守,更是让地域文化在家风的滋养中代代相传,成为跨越岁月、温暖人心的精神食粮。

菜田作纸,彩笔绘就田园图

——赵祥芹:把日子画成想要的样子

67岁的赵祥芹种菜几十年,劳作让她的双手长有老茧,但她始终没有放下热爱的画笔,即使在大棚里干活时的片刻休息,她也会在纸板上画上一番。

“年轻时没条件学画画,可我的内心特别渴望绘画。”赵祥芹告诉记者,在还是孩子的时候,她就找各种机会画画。那时她蹲在田埂上,用树枝在泥地里画蹦跳的蚂蚱;结婚后种大棚,她在哄孩子时画小兔子、小鱼……对此,儿子们总说“娘的画会动”。如今,两个儿子都从事了美术设计相关的行业,她笑称“是当年画里的小动物把他们引上道的”。

记者注意到,赵祥芹的绘画题材基本来源于生活中:春耕秋收的繁忙农事、传统节日的热闹民俗、田间地头的花草鱼虫……都是她的灵感源泉。“我想让孩子们知道父辈们是怎么生活的,也想用画笔留住这些乡村的记忆。”在赵祥芹的画笔下,搂柴火的传统农具、赶大集的热闹场景等,都成了乡村生活最鲜活的注脚。“这些都是我经历过的生活,画下来给孩子们看看过去的风俗习惯、文化故事,让他们了解过去的不易、知道现在的幸福。”她说。

这种朴素的艺术观深深影响着晚辈们。大儿子齐增升记得,母亲在灶台边用木炭教他们画小鱼、小兔儿时,会说“万物都有灵,一根辣椒的曲线也是美的”。正是这种最初的启蒙,让他和弟弟先后走上艺术道路。

儿媳看到赵祥芹在劳作时也不忘创作,便为她开了抖音账号“寿光菜婆婆”,将她的绘画日常通过短视频分享出来,让网友既感慨又佩服。对此,赵祥芹说:“累了画几笔,心里很亮堂。”

赵祥芹的爱好更是对菜盐文化质朴的记录,她让泥土里的辛劳有了诗意,让寻常日子长出了翅膀,也为后辈的艺术之路指引了方向。

砚石为媒,匠心传承家国情

——齐增升:把绘画线条刻进石头里

2011年的一天午后,当朋友把红丝石递到齐增升手上时,他摩挲着石头的纹路,忽然想起母亲在纸板上画线条的模样。“娘画的鱼,尾巴总带点弧度,说这样‘活泛’。”受到启发后,他握着篆刻刀,试着在石上刻出类似的曲线,一方古拙的砚台就此诞生。

齐增升的艺术启蒙,来自母亲的言传身教。少时他跟着母亲在弥河畔捡石头,看她用小刀在石上画简笔山水;高中时他捡来废弃木桩雕刻,母亲总在旁说“顺着木头的纹路走,就像种菜得顺着节气来”……耳濡目染的积累,为他后来从事砚雕奠定了基础。

从自制砚台到圈内颇有名气的砚雕师,从青州的小工作室到寿光的“慕云楼”,齐增升带着徒弟们雕刻时,总会提及母亲的“纸板画”:“我娘用旧笔能画出鲜活的画,咱用好石更得刻出魂。”他教徒弟“看石如看菜”:红丝石的纹理像大棚里的藤蔓,需顺着长势下刀;砚台的造型要学种菜,“疏密有致”,不能贪多求满。这种融入菜盐文化的创作理念,让他的作品既有传统砚雕的厚重,又有田园生活的灵动。

在赵祥芹和齐增升的带动下,齐增升的弟弟也转行做砚品设计雕刻。哥俩常一起琢磨:如何把寿光的盐晶质感刻进砚台?怎样让菜乡的色彩融入雕工……齐增升表示,这些思维和探索,都始于母亲那句“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得贴着生活走”。

如今,赵祥芹时常跟孙辈一起画画,小孙子画水彩时,也总模仿奶奶用淡色画菜田、浓色点辣椒……三代人,用画笔、刻刀、彩笔,共同勾勒着同一个世界,那是被菜盐浸润的土地,也是被热爱点亮的生活。(首席记者郑小菲)

记者手记

无关技艺 只在热爱

采访中,记者在齐家三代人身上看到菜盐文化的接力传承:赵祥芹的纸板画藏着土地的坚韧,齐增升的砚台凝练时光的沉淀,孩子们的画作则预示未来的绽放。他们的经历无时不在诉说,最好的美育源自生活。

他们的双手,握住的不仅是画笔与刻刀,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接力。赵祥芹从未想过“传承”二字,她只是追从内心,坚持做着喜欢的事。无心插柳之间,那份坚守的种子,却在儿子心里长出了参天树,在孙辈身上发了芽。这种影响,无关技艺高低,只在对生活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

菜会迭代,盐会消融,但这份藏在家风里的坚守,永远是文化最鲜活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