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寿光】崔少华的艺术人生:执画笔绘山河 捧陶土炼匠心

对于心怀艺术理想的人来说,前行之路从无终点。唯有敢于突破、持续探索的人,才能在艺术旅程中不断点亮新的光芒。今年42岁的崔少华,正是这样一位执着而富有创新精神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的他,现在稻田镇实验小学任教。多年来,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他将满腔热忱投入绘画与陶艺之中,让生活因艺术而丰盈,因创作而闪亮。

坚守初心

于宣纸上追寻澹泊之境

走进崔少华的工作室,一幅幅山水花鸟画作悬挂四壁,气韵生动,风格清雅。据介绍,崔少华从高中时开始接触美术,后考入山东艺术学院,师从张志民、沈光伟、马麟春、王兴堂等研习国画。大学期间,一次教师作品展深深触动了他。“那一刻,我真正走进了艺术的世界,也下定决心要在艺术道路上坚持下去。”他说。

崔少华说,在校时,老师们不仅传授技法、现场示范,更带领他们品读艺术史上的经典,分享人生体悟与为艺之道。“大学四年我收获颇多,不仅掌握了很多绘画技术,也懂得了艺术家修养与心境的重要性。”毕业后,尽管工作繁忙,但崔少华始终未曾停笔,用他的话说,“绘画已成为我生活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如今,崔少华依然不断锤炼绘画技艺、提升心性修养,努力实现艺术道路上的自我超越。闲暇时,他潜心临摹古画,在传承中寻求创新;假期中,他赴北京进修深造,步履不停。画友们曾如此评价:崔少华的画作于细微处传递精神,在山水间尽显澹泊意境,他的成功,皆来自于对生活的细腻体察与对艺术的深沉热爱。

泥火交融

在素坯青花间延续水墨魂韵

在绘画之外,崔少华的艺术世界还有另一番天地——制陶。而他与陶艺的结缘,始于学校推进陶艺特色课程的现实需要。“当时学校购置了电窑,却无人会用,我是美术专业出身,便主动承担起这项推广任务。”他说道。

从未接触过陶艺的崔少华,自行查阅资料、走访陶艺工坊,从景德镇采购陶土与工具,一步步摸索拉坯、修坯、上釉和烧制等工序。艺术是相通的,基于良好的艺术功底,他反复实践、不断琢磨,不久便掌握了整套工序,制成了陶艺作品。“当一件作品入窑烧制一周、即将出炉时,我心里特别激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制作的越多,我越觉得‘好玩儿’。”他说。

崔少华说,陶艺是一门汇聚绘画、雕塑与设计的综合艺术,尤其是青花绘制,更需技巧。在众多作品中,他对釉下彩青花系列情有独钟。“釉下彩是在生坯或者素坯画上画以后,再喷上釉烧制而成。”近年来,他以山水为主题,创作了一批釉下彩青花盘,每一件作品都仿佛是一幅灵动的水墨画,将山水的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素坯上作画与在宣纸上作画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些差异给崔少华的创作带来了一定挑战,也激发了他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动力。“在宣纸上表现浓淡干湿的技法比较熟练,很容易掌握墨色。但画瓷是用釉料在泥做的素坯上画,这种釉料是颗粒状、很厚,如果用毛笔蘸上水再加上颜料,笔就比较‘糊’,不易下笔了。而且,陶胚吸水性强,行笔更需要精准掌握技巧。”他说,陶艺不只是一种艺术创作形式,更是一种心性修炼的历程。当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艺术观念,以及对生活的感悟,经由陶艺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时,他觉得很有意义。

多年来,崔少华几乎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绘画与制陶中,在用心传承传统艺术的同时,又以创新的思维和手法,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我将绘画和制陶视作一场漫长的修行,它检验着我的热爱,也锤炼着我的意志。艺术的魅力,恰恰在于永无止境。因此,我选择持续地学习、创作与反思,希望能在艺术创作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他说。(记者孙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