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走进文家街道桑家庄村南侧,这片曾闲置16年的24.5亩土地,如今正崛起为集汽车买卖、配件销售、维修服务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在董屯村,8亩纠纷地块经过45天攻坚重新收回,村“两委”正带领村民规划蔬菜合作社……这些生动场景,正是文家街道以党建为引领,激活乡村经济“一池春水”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文家街道通过盘活闲置资源、破解历史难题、创新发展模式等举措,探索出了一条条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与无限活力。
联合建项目
闲置地变“聚宝盆”,共绘发展新篇
位于黄海北路与文兴街交叉口的闲置土地,曾是桑家庄村和小尧村的“烫手山芋”。因土地政策调整与合作条款争议,这片交通便利、区位优越的地块闲置多年,两村每年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卫生清理,却无经济效益可言。
“早在几年前,我们就计划利用这块闲置土地建设汽修城二期,但由于种种原因,项目一度陷入停滞。”桑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桑宗彬回忆道。面对困境,文家街道主动担当,协调各方资源,重新规划项目定位,通过深入调研,将闲置地块纳入项目规划,推动两村联合打造现代化汽配城。
在街道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汽配城项目前期难题逐一破解。如今,工地塔吊林立,一栋栋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预计年底建成投用。届时,这里将成为汽车买卖一站式交易、配件全品牌入驻、维修联合互助、金融全平台贯通的产业集聚区“。项目总投资超1亿元,占地24.5亩,建筑面积超25000平方米,建成后,将为两村带来持续稳定的增收。”对项目未来发展,桑宗彬信心满满。
从“闲置地”到“聚宝盆”,从“单村发展”到“联合共建”,桑家庄村与小尧村联合筹建项目的落地实施,不仅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盘活了闲置资产,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合作共赢”的鲜活样本。如今,文家街道越来越多的村庄立足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多元产业发展之路,一方面盘活有形资源,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创新、跨村协作等,让闲置资产“活”起来、村集体“富”起来、村民“笑”起来。
攻坚解难题
沉睡资源“醒”过来,破解发展瓶颈
走进北付家庄村党群服务中心,几本泛黄的合同档案已被重新梳理“。这是2003年签的果园承包合同,面积写的是‘约10亩’,实际测量14.2亩。”村党支部书记张海均翻着修订后的合同说:“通过法律途径确认权属,我们多收回了4.2亩地,每年增收2.8万元。”就这样,北付村从仓库中翻出20多年来的所有合同、单据,逐一进行梳理和修订,查实并收回了闲置十年之久且长期拖欠承包费的28亩承包地。当44万元欠费收回时,村民自发在村委会挂起“为民办事,功在千秋”的锦旗。
这样的场景,在文家街道并非个例。面对长期困扰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历史难题,文家街道各村以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决心,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
董屯村用45天啃下8亩纠纷地块“硬骨头”,原租赁户主动拆除违建交还土地;二黄庄村通过土地丈量,收回65块多占土地,不仅还清了12万元历史欠款,还建起了15亩蔬菜合作社;王端宇村每年9月进行承包地微调,依法收回7处宅基地,实现“地随人走”的公平分配……截至目前,文家街道清理不合理合同270余份,收回土地360余亩,这些数字背后,是20余个工作组、190余次现场测量、超过百场法律咨询的艰辛付出。
创新谋发展
多元模式促增收,激发乡村活力
创新,是乡村发展的“金钥匙”,文家街道深谙此理。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各村积极探索多元化增收途径,引入新产业、新业态,激发乡村经济活力。
面对无区位、无资源、无产业的困境,高家官庄村积极向上对接,成功争取到了自来水配套工程。村党支部书记高子强介绍,村里通过多次沟通协调,收回主管网旁5.2亩“飞地”。之后修建生产路、增设变压器,解决工程难题,打出第一口水井,又在村南增打两眼,每年为村集体增收约26万元,荒地变“富矿”。
与此同时,南马店村立足资源,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面对养猪场旧址招引难题,村委收回了222亩土地,引入新承包方与光伏企业,年增收6万元。闲置176亩的鸭场,在街道协调下,承包方偿还部分欠款,村委引入光伏项目,预计年增收16万元。村里还有一块近70亩的闲置体土地,村委借鉴经验计划上光伏项目,预计一次性增收30余万元,后续每年稳定增收9万元。2024年,该村以土地二次开发激活发展动力,集体收入突破60万元,增收31万元。
仉家庄村则通过依法收回加油站并重新招标的方式,实现了村集体收入翻倍。村党支部书记张炳成介绍,通过多方协调,村里与原承包方协商解除合同、收回加油站,借助街道招商引入新承包方,承包费从每年77万元增加到150万元。
村集体增收,既要立足当下,精准发力,更要着眼长远,创新突破,蹚开路子。各村村情不同,有些问题积弊已久,矛盾错综复杂,解决难度大,文家街道坚持“精准施策、量体裁衣、靶向发力”的原则,扎实推进集体经济发展各项工作,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蓄力赋能,让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实干破困局
集体经济“活”起来,铺就富民新路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工作中,文家街道的镇村干部始终将群众利益置于首位,以实干为民赢得群众信任与支持,推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前游家庄村曾有个别商户不按时缴纳取暖费,侵害村集体利益,村“两委”成员连续20天登门入户催缴,最终做通商户工作,完成取暖费清缴;吕家村有80亩土地原为养殖场,闲置多年,承包方无力支付承包费,村“两委”积极协调引进光伏项目,让承包方看到希望,不仅收回了拖欠的土地承包费,还促使承包方继续投资建设光伏项目,为村集体带来稳定收入;王端宇村则在“兵支书”王向民带领下,一心为百姓谋福祉,通过每年微调承包地、依法依规回收宅基地等方式,有效解决了人口增减与土地分配之间的矛盾……类似这样实干为民的好事,在文家街道数不胜数,各村村干部以冲锋的姿态、决战的勇气,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奋勇拼搏,让群众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发展福利。
党建引领是文家街道集体经济发展的“定海神针”。通过实施“头雁领航”工程、推行“六位一体”主题党日制度、制定《村党组织书记网格履职“负面清单”》等措施,文家街道调动起各村村干部的积极性,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村集体经济实现了多元化、特色化、规模化发展。(记者袁萍)
记者手记
从“一马当先”到“万马奔腾”
当桑家庄村的汽配城与小尧村的土地实现“跨村联姻”,当董屯村的纠纷地块变成“聚宝盆”,当高家官庄村的荒草地涌出清泉,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村集体收入的数字跃升,更是基层治理能力的蝶变升级。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文家街道展现出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的战略眼光。设立“壮大村集体经济一马当先村”奖项,通过评先树优,为辖区56个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各村既相互竞争“掰手腕”,又携手合作“手拉手”,它们立足自身资源特性,精准发力,将闲置资源转化为资本优势和发展优势。于是,桑家庄村、小尧村、二黄、董屯等一批“壮大集体经济一马当先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你追我赶、万马奔腾的崭新气象。
如今,这片土地上每天都在上演新的故事:桑家庄村与邻村的汽配城成功封顶,董屯村的合作社正在平整土地,高家官庄村的第四眼井正在选址……文家街道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