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寿光,暖意藏在几桩助学“小事儿”里。
9月2日,寿光市委、市政府拿出43.7万元,分给了129个家里有难处的学生——有念高中的,有上大中专的,还有读研究生的。这笔钱不算“巨款”,却是“及时雨”:可能是一个学期的学费,可能是几摞厚厚的参考书,也可能是让孩子不用再为生活费发愁的底气。而这背后,是寿光“圆梦助学”17年的坚持:投入超867万元,帮扶5294个学生。这不是一时兴起的“送温暖”,而是把“不让一个孩子因穷失学”的承诺落到了实处。
9月5日,教师节前夕,寿光开了场特别的座谈会,厚德教育基金会的捐资企业家们聚在一起,琢磨怎么把捐资助教这事办得更暖。基金会就像个“教育后盾”,打成立起,就在改善学校条件、鼓励老师创新、帮困难家庭孩子上学这些事儿上使劲。今年更是给力,助力改造提升薄弱学校、撤并整合小规模学校9所,推动建设了8处游泳馆、5处体育馆,还创新搞起初高中贯通培养模式,助力寿光成功创建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如今,基金会成员单位已达20家,大家拧成一股劲,只为让每个孩子都能好上学、上好学,让教育的光照进每个角落。
而在这之前的8月30日,寿光市企业家协会也举办了助学活动。19.5万元,帮扶39个“家里难但学得好”的孩子。这个协会从成立起,就始终关注助学——19年、330多万元、1000多个学生,他们认准“帮就帮到点子上”,不仅给学费,更给那些肯拼的孩子一份认可:你的努力,有人看得见;你的梦想,值得被托举。
在寿光助学行动中,能看到三种“暖”拧成了一股劲:政府是“压舱石”,用制度把“教育公平”的底线兜牢;企业是“同行者”,用长久的陪伴给孩子踏实的依靠;社会组织是“贴心人”,精准对接那些“品学兼优却处境难”的孩子。三股力量合在一起,不是零散的“好心”,而是一张密密的网,把每个需要帮助的求学孩子,都稳稳兜住。
最动人的不是一次两次的“善举”,而是“年年都在做”的坚持。17年的“圆梦助学”、19年的企业家助学,时间把零散的温暖熬成了绵长的心意。就像助学仪式上,一位企业家所说:“让困难家庭子女一个不落接受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话里藏着最实在的道理:给孩子一次读书的机会,就是给他们一次改写命运的可能,给一个家庭走出困境的希望。
寿光的助学善举,让我们看到了“把人放在心上”的样子:政府不缺位、企业不缺席、社会有善意,一起把“教育公平”从四个字,变成了每个孩子手里稳稳的书本,眼里发亮的光。
愿这样的温暖能多些、再多些,让每个揣着读书梦的孩子都知道:你往前走,有人帮;你的梦想,有人护。(付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