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寿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泥塑代表性传承人范光:一双妙手传乡情 半世匠心塑菜魂

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 郑小菲)9月的潍坊寿光,秋阳漫过蔬菜大棚的塑料薄膜,映得满地翠绿格外鲜亮。9日,记者来到泥塑艺人范光的家中时,立刻被架子上的泥塑作品吸引:菜农蹲在大棚里啃煎饼的憨态、商贩在集市上吆喝卖菜的热闹、孩童抱着番茄奔跑的灵动……每一件泥塑都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今年72岁的范光,与泥巴打了整整半个世纪的交道,他将寿光蔬菜产业的变迁、菜农的烟火日常揉进黏土,让一门老手艺在新时代的菜乡大地上开出了亮丽的花朵。

缘起:泥巴为趣,半生缘牵一抔土

1953年,范光出生在寿光,彼时物资匮乏,童年的玩具屈指可数,父母便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大雨过后,是范光最高兴的时候,这时,外面的泥土变得湿润黏软,父亲就带着他和弟弟挖泥捏小人、捏小动物。回忆起童年,范光的语气里满是怀念,这段与泥巴相伴的时光,在他心底种下了艺术的种子。

14岁那年,范光带着自己捏制的泥塑作品参加了一次工艺美术展,没想到,不起眼的“泥疙瘩”竟得了奖。这次获奖,让他增加了做泥塑的信心。

1972年,范光应征入伍,命运又给了他一次“进阶”的机会。1975年至1976年,他被选派到天津美术学院深造,主修国画。“以前捏泥塑全靠感觉,学了国画才懂得了‘形’与‘神’的讲究。人体比例的精准把控、面部表情的细腻展现,甚至衣纹的细节走向,都成为我后来做泥塑创作的‘内功’。”从美院回到部队,他成了战士们的“专属画师”,那段经历,也为他日后塑造泥塑人物打下了坚实基础。

1978年,范光从部队退伍回到寿光,进入当时的科委(现科技局)工作。日常与农业科技推广打交道,看似与文艺“不搭边”,但他对泥塑的热爱从未减退。“画画不能出错,一张宣纸一块钱,我当时月薪才几十块钱,实在舍不得浪费;可泥塑不一样,捏坏了能重塑,涂错了能重染,像极了寿光人‘不怕试错、敢闯敢干’的性子。”工作之余,他重拾熟悉的泥巴手艺,在书桌一角辟出“创作天地”,指尖的揉捏间,延续着自己与艺术的约定。

扎根:菜乡为魂,件件泥塑显风华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寿光冬暖式蔬菜大棚刚刚兴起,范光被派往古城赵家村驻村。他回忆说,那段日子,是他与“菜乡”紧密相连的难忘时光,也是他泥塑创作的“灵感源泉”。

他带着村民去三元朱村考察学习,帮着联系技术专家、引进蔬菜新品种、传授大棚种植技巧;他坐在村民的炕头,听老农讲侍弄蔬菜的门道,看大棚里的幼苗在灯光下舒展叶片,感受着“一棵菜改变一座城”的萌芽力量。“亲眼看着土地里种出新品种的蔬菜,看着村民的腰包从瘪到鼓,那种触动,是坐在办公室里永远体会不到的。”范光说,这段驻村经历,让他把寿光的菜、寿光的人、寿光的故事都捏进泥巴里,让泥塑有了“根”和“灵性”。

从此,他的泥塑成了菜乡变迁的“活档案”。第25届菜博会八号馆展出的《清风曲》中,左二是著写《齐民要术》、总结古代农桑经验的贾思勰,左四是带领寿光人闯出蔬菜产业新路的老书记王伯祥,两人跨越千年,无声诉说着寿光农业的传承与革新。“没有古代的农耕智慧,没有现代的改革勇气,就没有今天的寿光。”范光说。

范光的泥塑作品中,还藏着细腻的菜乡日常:《乡村集市》系列里,有的商贩抱着黄瓜、有的商贩抱着番茄,个个脸上带着笑意,他们的吆喝声仿佛能穿透泥塑;《菜乡童子》系列中,孩童怀里或抱着“百财兴旺”的白菜,或抱着“红红火火”的辣椒,或抱着“福禄满堂”的西葫芦,或抱着“紫气东来”的茄子,一个个俏皮可爱;《蔬菜姑娘》系列里,姑娘们提着竹篮,篮子里的蔬菜带着晨露的“湿润感”,裙摆上的褶皱里,还沾着些许泥土的“颗粒感”;菜博会南广场的《菜乡十二月》地面浮雕,则把各种蔬菜刻进了石头……范光说:“这就是寿光集市真实的样子,热闹、朴实、鲜活,满是烟火气!”

为了让作品“形神兼备”,范光练就了“三分做七分染”的硬功夫。范式泥塑的制作,要经过选料、做大形、雕刻、晾干、打磨、刷白、上色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藏着讲究。选料得挑黏性足、无杂质的胶泥,要在太阳下晒透、在水里泡软,反复捶打至细腻如脂;做大形讲究“快准稳”,一捏一按间定出人物姿态;雕刻时注重细节,连菜农手上的老茧、蔬菜叶片的脉络都不放过……“最关键的是上色,染色不是随便涂,得跟着主题走。比如大棚里的菜农,衣服要带着泥土的‘浊’,脸上要透着劳作的‘亮’;集市上的商贩,衣料颜色要鲜艳,但不能抢了蔬菜的‘鲜’。”每次上色前,范光都会对着参考照片反复调色,直到色彩恰好能“说出”背后的故事。

传承:薪火不熄,老手艺里育新苗

“老手艺不能断,就像寿光的蔬菜产业,得有人接着种、接着闯。”坚守泥塑50余年,范光最挂心的就是“传承”。作为潍坊市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寿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泥塑代表性传承人,退休后,他坚持参与“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中,一次次走进寿光实验小学的泥塑课堂,给孩子们讲解泥塑文化。

为了将泥塑课上好,范光都会提前备好课、准备好上课材料;到了课堂上,一定是精神饱满地讲解。“知道咱寿光最有名的是什么吗?”他举起泥巴问,孩子们的回答齐刷刷:“蔬菜!”“那咱们今天就捏一棵最爱的蔬菜。”范光认真示范着捏黄瓜的过程:先搓出细长的“瓜身”,再用指尖按出凹凸的“瓜刺”,最后捏出小小的“瓜蒂”。孩子们学得有模有样,有的捏出“胖嘟嘟的番茄”,有的捏出“带须的玉米”,还有个孩子突发奇想,给黄瓜捏了个“笑脸”。“孩子们的作品不‘标准’,但透着一股子灵气和热情,那才是最珍贵的东西。”范光笑着说,现在每次去上课,孩子们都会围上来,举着自己的“作品”让我评价,那种期待的眼神,让他看到了泥塑传承的希望。

如今,范光依旧指尖沾着泥巴,经常搞创作。除了蔬菜主题,他还创作了《共同富裕》《面对倒春寒》等作品,记录着新时代寿光的发展与担当。“这双手捏了半个世纪的泥巴,感觉一直没捏够!”范光说,他会一直捏下去,捏菜乡的四季流转、捏菜农的喜怒哀乐、捏老手艺的新生之路,让更多人从泥塑里读懂寿光的“菜乡魂”,读懂老手艺的“生命力”。

记者手记

泥巴有温度,匠心永流传

采访范光时,他告诉记者,架子上的每一件泥塑作品都有自己的故事。72岁的他,谈起泥塑时眼睛发亮,说起菜农时语气亲切,讲到孩子们时满脸温柔——这份对艺术的执着、对家乡的深情,比任何精美的泥塑都更能打动人。

范光的泥塑,没有华丽的技法,有的是真挚的情感。他捏的不是“泥疙瘩”,是菜乡的烟火气,是时代的脚步声,是一个手艺人对家乡朴素的告白。用他的话说,“艺术源于生活,我只是把寿光人每天的日子,用泥巴‘画’了出来”。

老手艺的传承是“用心的延续”。这不仅是一门手艺的生生不息,更是一种文化的薪火相传。这份传承,藏在指尖的温度里,藏在对生活的热爱里,更藏在“把日子过成艺术”的坚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