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墨重彩绘“丰”景|小桑椹酿出“新滋味” 潍坊寿光特色农业链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寿光融媒讯(记者王秀慧 通讯员李传兴)近日,走进位于羊口镇的紫椹生态庄园有限公司,发酵车间内酒香浓郁,技术人员正俯身检查发酵罐中桑葚酒的各项指标。“这一罐发酵的桑葚酒有5吨,再过几天就能装瓶。”公司总经理崔景隆指着整齐排列的发酵罐表示,桑葚发酵周期为7至10天,出汁率达60%,能最大程度保留鲜果的天然营养。

从田间地头的应季鲜果,到车间里的多元加工产品,再到带动村民增收的“致富果”,寿光桑葚产业的蝶变,既是企业深耕全产业链的成果,也是寿光市农业农村局以政策为引领、以科技为支撑,推动特色农业提质升级的生动实践。

破局“保鲜难题”:政企校联动铺就精深加工路

“桑葚做酒,既能解决保存难题,又能保留果实营养,符合现代人的健康理念。”崔景隆表示,桑葚原料来自羊口镇任家庄子村千亩优质桑树种植示范基地,基地年产桑葚鲜果1000吨。但桑葚成熟集中、保鲜期短、易腐烂的特性,曾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破解这一困境,核心在于“政企校协同发力”。2016年,在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与推动下,该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达成深度合作,围绕桑葚全链条精深加工开展技术攻关,逐步构建起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帮我们梳理技术需求,还组织我们到外地考察先进加工企业,为产业升级指明了方向。”崔景隆回忆道。

校企合作很快迎来了突破:桑葚产品从单一鲜果拓展至多元化精深加工领域,涵盖醇香桑葚酒、桑葚果蔬饮品、NFC桑葚果汁、桑葚复合果蔬汁、发酵营养原浆、桑葚白兰地、精品霜桑叶茶等多个品类;千亩种植基地也升级为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园区。如今,庄园加工车间的清洗、压榨、发酵、罐装全环节实现了标准化操作,技术员均为酿酒专业出身,生产前还会对标市场同类产品反复调试,确保每一款桑葚制品品质过硬。

同时,农业农村局还指导企业引入“大十”等优良桑葚品种——这类品种果实大、耐储存,更适配加工需求。“从土壤改良到病虫害绿色防控,农业农村局专家经常来基地指导,帮我们做好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和适时采摘。”崔景隆表示,目前基地已实现了“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加工后的桑葚渣还田、园区散养猪粪便用作天然有机肥,形成了“种植-加工-养殖”的生态循环链。

强链“生态闭环”:政策护航全资源高效利用

在紫椹生态庄园有限公司的产品清单里,一款“霜桑叶茶”颇受市场青睐——这款茶叶不仅能帮助身体对抗自由基,还能调节血糖、血脂。每到霜降过后,基地的桑树枝叶就会被工人集中采摘,这些曾被当作废弃物的桑叶,如今成了制作精品霜桑叶茶的优质原料。“桑叶做成桑茶,又多了一笔收益。”崔景隆表示,这种“全资源利用”模式,离不开农业农村局对“产业链延伸+资源循环”的政策引导。

围绕“让特色农产品增值、让农业资源增效”,农业农村局一方面鼓励企业拓展精深加工链,推动农产品从“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升级;一方面引导企业构建生态循环体系,将加工废料、农业废弃物转化为可用资源,实现“变废为宝”。

值得关注的是,农业农村局打造的“从一粒种子到一桌好菜”全链条监管体系,将农事全流程纳入寿光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平台,产品品质有了保障。目前,寿光15.7万个蔬菜大棚、1900多家市场、1659家农资门店均纳入GIS定位监管,年抽检生产环节样品25万批次以上,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该局还建立了农事行为AI智能识别系统,通过图像特征融合技术实现AI智慧监管,对农事行为、生长环境进行全景实时监控和自动识别预警,彻底消除监管盲点,当前用药行为、采收行为识别准确率达85%,危险行为预警率达100%。

“桑葚产品能成功打入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靠的就是‘寿光标准’的硬核背书。”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表示,针对特色农产品,他们会量身定制监管方案,确保“品质过硬、品牌响亮”。

富民“链式效应”:政企协同激活乡村就业增收

每年5至6月桑葚成熟季,是基地最热闹的时候——300多名周边村民会来到这里,参与桑葚采摘、果树修剪等工作,手工与机器配合作业,采摘期可持续一个月。“手脚麻利的村民,一天能挣七八百元,比外出打工更灵活。”崔景隆告诉记者。这种家门口就业的场景,正是寿光市推动“产业兴农、就业富民”的生动写照。我市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农业企业吸纳本地劳动力,为乡村闲置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鼓励企业与周边村庄深度合作,让农民既能通过务工获得收入,又能通过土地流转享受产业发展红利。不仅如此,寿光市还以全产业链思维推动农业提质增效,通过实施“培育产业园区、培强产业链条、培优品牌标准”三大攻坚行动,大力发展预制菜、净菜产业——引入世界500强正大集团合作建设蔬果智慧产业园,培育全产业链经营主体805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47家,年营业收入达642亿元;符合六部委新标准的预制菜企业22家,年加工能力40余万吨,预制菜产品达231种,带动农民年均增收6%以上。

“明年桑葚成熟时,我们计划举办采摘节,打造‘采摘+休闲’的融合业态。”谈及未来,崔景隆充满期待,不仅要让桑葚产品卖得好,还要让桑葚园成为乡村旅游打卡地,带动更多村民增收。

紫椹生态庄园的发展,是寿光以“特色产业为基、政策引导为纲、科技赋能为翼”推动乡村振兴的缩影。如今,我市已培育出众多特色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财政支持、科技对接、品牌打造、就业带动,让小产品发展成大产业,让农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