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策关键词到增收新密码 潍坊寿光市以政策护航,加快推动种业振兴

在古城街道的一处育种温室里,范燕山夫妇正细心查看番茄种苗长势。这对毕业于中国农科院的硕士夫妻,2008年同时加入一家国外种子代理公司,被派驻寿光分公司。当时正值洋种子对中国市场“攻城拔寨”的时期,全球最大的十多家种子公司纷纷在寿光设立分支机构。2015年,怀着对民族种业的使命感,两人辞去工作,创立格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如今年育苗已达600万株。

范燕山夫妇的种业创业故事,正是寿光从“冬暖式蔬菜大棚发祥地”向“中国蔬菜种业硅谷”转型的缩影。近年来,寿光市以纳入《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国家级蔬菜种业创新基地建设布局为契机,全力建设国内一流的蔬菜种业创新基地,为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寿光路径”。

夯实创新基础

构建种业研发全链条支撑体系

种质资源是育种创新的基础。寿光市建立了“原地保护+设施保存+数字化管理”三维保护体系的全国县域最大蔬菜种质资源库,累计收集储存种质资源超2.6万份。在山东寿光蔬菜种业集团的蔬菜种质资源库,长、中、短期分存的密闭种子库里,红蓝相间的货架上悬挂着番茄一区、辣椒九区、油菜一区等目录图片,成箱成袋的种子码放整齐,品种、编号等信息标注清晰。

科研平台建设是种业创新的技术支撑。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工程实验室、植物保护实验室里各种仪器设备一应俱全。寿光市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构建“政府引导、高校院所支撑、企业联动、市场运作”的校地融合发展路径,中国农业科学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等平台先后落户寿光,7家企业获批省级研发中心。

政策支持是种业创新的重要保障。自2012年以来,寿光市先后出台和强化现代种业创新发展扶持政策,对本地企业和科研单位开展种质资源收集、储存与保护、建立种业研发机构、育繁基地、引进人才、品种创新及展示推广“全链条”进行扶持,累计落实专项资金3亿多元。寿光市农业农村局种业科负责人都明霞表示,这些政策加快了引导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

激发创新活力

构建企业为主体的育种创新体系

企业是种业创新的主体。目前寿光市从事蔬菜育种的企业达到21家,其中3家成为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7家获批省级技术研发中心,自主研发蔬菜品种达到290个、占山东省1/2,蔬菜种苗年繁育能力达到20亿株,产值突破10亿元。寿光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种苗繁育基地和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多家企业设有专业研发团队,开展分子标记育种、单倍体育种等生物育种,推动蔬菜育种从“经验育种”向“精准育种”转型升级,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缩短了育种周期。山东寿光蔬菜种业集团总经理助理张兴国介绍说:“我们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自主研发蔬菜品种70个,其中取得植物新品种权30个、品种登记21个,年育苗能力可达8000万株。”

人才是企业创新的关键要素。寿光市积极鼓励企业招引高精尖专家,集中力量攻克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蔬菜病虫害精准鉴定等关键技术难题,分子标记抗病检测等多项技术达到全国领先水平。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品种。

促进成果转化

构建高效顺畅的推广服务体系

种业创新,一半在育种,一半在推广。多年来,寿光市坚持以科技促利用、以利用促保护,通过政策杠杆,撬动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农业企业等多方力量,让优质种苗从实验室加快走向田间地头,让种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田间地头的新质生产力。

蔬菜种业博览会是成果推广的重要平台。寿光市连续举办22届蔬菜种业博览会,累计参展单位6586家,展示国内外品种6.5万多个,推选出优良品种1179个,众多新品种从展会现场走向田间地头、生产一线。这一平台已成为中国蔬菜种业的重要交流窗口和推广渠道。

服务体系建设是成果转化的重要保障。寿光市持续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项目谋划与服务保障,全力支持种业企业创新发展。同时鼓励各种业企业明确自身定位,加大研发创新力度,共同助力国家蔬菜种业振兴。“力争到2030年,初步建成国内一流的蔬菜育种集聚中心、新品种试验示范转化中心、现代种子加工中心和国内最大的种苗繁育中心,为保障菜篮子种业安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贡献寿光力量。”寿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走在寿光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有着“寿光芯”的蔬菜品种,这座因菜而兴的城市,正在用科技的力量,牢牢攥紧中国蔬菜的“芯片”,为国家种业安全保驾护航。从被洋种子主导市场到自主研发品种占比大幅提高,从传统育种到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从分散经营到“育繁推一体化”,寿光市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让“一棵菜”长成千亿级农业产业集群,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蔬菜种业创新发展之路。(记者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