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寿光】为梦想奔跑|“姐妹花”刘海燕、刘美燕:“育苗+直播”玩转新农业

9月11日,记者来到台头镇刘家茅坨村的育苗大棚里,35岁的刘海燕与28岁的刘美燕姐妹俩,正对着手机镜头热情地向网友介绍秋葵苗。这对“姐妹花”打破传统种苗销售的地域局限,将直播间搬进大棚,用“直播+种苗”的模式架起农产品出村进城的“电商快车”。短短几年,她们不仅实现单月销售50万株种苗、月销5万单的亮眼成绩,更带动周边宝妈就业增收,让家乡的优质种苗走向全国,为乡村经济注入新活力。

转型

从“棚二代”到“新农人”

直播间开辟种苗销售新赛道

“我们的父母和土地打交道三四十年,看着他们守着育苗基地做线下销售比较辛苦,我们就想尝试着在网上打开新市场。”刘海燕口中的“尝试”,始于几年前对生活与事业的双重考量。彼时,姐妹俩都是需要照顾孩子的宝妈,为了平衡家庭与工作,她们将目光投向了父母经营的育苗生意。

姐姐刘海燕告诉记者,父亲刘世光拥有6个大棚的育苗基地,深耕线下种苗培育与销售多年,且客户多集中在寿光及周边城市。从小在蔬菜大棚里长大的姐妹俩,对种苗培育很是熟悉,所以打算从事电商行业时,她们就将目光瞄准了父辈的蔬菜种苗,开启了“云端卖苗”的创业之路。

为了做好“新农人”直播,姐妹俩从零开始摸索。每天清晨6点多,她们便钻进育苗大棚,开启一天的忙碌:整理种苗、调试直播设备、梳理当天要讲解的农技知识;下午五六点钟,打包完最后一批订单,一天的工作才算完成。“每天我们会不定时直播三四个小时,直播间既是种苗展示窗口,也是农技宣传课堂。”妹妹刘美燕笑着说。

记者在大棚内看到,镜头前的姐妹俩拿起秋葵苗,熟练地讲解栽培时的温度控制与浇水频率;又举起西红柿苗,细数不同品种的口感差异与结果周期;再拿起有机花菜苗,分享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技巧……这些扎根田间地头的专业知识,让她们的直播充满“烟火气”与“干货感”,很快吸引了大批关注农业的网友。

不同于传统线下销售的地域局限,姐妹俩的线上直播间打破了空间壁垒,将客户群体拓展到了全国范围。为了让全国的客户都能收到优质种苗,她们从源头把控品质,严格遵循父亲多年积累的育苗标准,每一株种苗发货前都会经过仔细筛选。“客户买的是苗,盼的是收成,我们不能让大家失望。”刘海燕说。

除了销售优质种苗,她们还将服务延伸到售后,通过视频连线指导客户施肥、整枝,并建立种植交流群及时解答大家的疑问。这种“品质销售+优质售后”的服务模式,让她们在短短几年内积累了2.3万名忠实粉丝,最高纪录月销5万单,单月销售种苗达50万株,成功在竞争激烈的电商赛道中站稳了脚跟。

赋能

订单背后显担当

带动“宝妈群”共绘幸福图景

随着线上订单的不断增长,刘海燕、刘美燕姐妹俩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高效完成打包、发货工作?这时,她们想到了村里及周边和自己一样的宝妈群体,刘海燕表示,“很多宝妈想工作却时间零散,照顾孩子成了她们的顾虑,我们的打包、发货工作时间灵活,正好能让她们兼顾家庭与收入。”

于是,姐妹俩主动联系村里的宝妈,邀请她们加入团队。“以前总觉得自己只能围着孩子转,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不耽误照顾孩子,特别开心。”参与打包工作的宝妈王女士说。

刘海燕告诉记者,这些相对琐碎的打包工作,给宝妈们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让她们在照顾家庭的同时,也能增加家庭收入。除了带动“剩余劳动力”就业,姐妹俩的“直播+种苗”模式也间接推动了家乡农业的发展。通过直播间,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刘家茅坨村的优质种苗,不少外地客户在购买种苗后,还会主动咨询寿光的农业种植经验,甚至有客户专门到村里考察学习。

“我们不仅是在卖种苗,也是在推广家乡的农业品牌。”刘美燕说,父亲的线下育苗基地,也因线上订单的带动,扩大了种苗培育规模,形成了“线下培育+线上销售”的良性循环,让种苗产业焕发新的生机。(首席记者郑小菲 通讯员刘忠)

记者手记

新农人的“新”与“心”点亮乡村振兴路

采访刘海燕、刘美燕姐妹时,正值育苗大棚里的幼苗长势旺盛,姐妹俩一边忙着打包订单,一边热情地回应网友的咨询,忙忙碌碌却有条不紊。这对“姐妹花”的创业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却诠释了新农人在乡村振兴中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她们的“新”,在于打破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靠地销售”的局限,用直播电商的新思维、新模式,让小小的种苗突破地域壁垒,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她们的“心”,在于对农业的热爱与对乡邻的牵挂,既坚守父辈传承的育苗品质,用心培育好每一株苗、服务好每一位客户,又不忘带动身边的劳动力就业,用实际行动践行“共同致富”的初心。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像刘海燕、刘美燕这样的新农人还有很多。他们懂农业、爱农村、亲农民,既带着对土地的深情,又握着互联网的“钥匙”,用创新的思路激活乡村资源,用务实的行动带动乡邻致富。正是这些新农人的“新”与“心”,让乡村经济更有活力,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