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条胡萝卜自动化生产线落户潍坊寿光

一条生产线的迭代新生

寿光融媒讯(记者张春萍)自动清洗、分拣、装箱码垛一气呵成……日前,在化龙镇欣欣食品的生产车间里,国内首条胡萝卜自动化生产线正在调试。而传统生产线上依然忙碌,工人们手法熟练地分拣着“小金条”。

把在全国各地种植的胡萝卜运到寿光清洗、加工,再通过冷链物流运输到世界各地,一个个胡萝卜要经历清洗、分拣、打包等多道工序,用工成本高、质量把控难。为此,该企业创新引进了一条智能生产线,依靠视觉识别系统,精准捕捉每一根胡萝卜的色泽与形态,为企业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目前,公司平均每天加工100吨胡萝卜,传统模式需要50个人协同奋战,而智能生产线仅需8人,人工成本直降85%。”欣欣食品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条生产线的迭代新生,是寿光胡萝卜产业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寿光积极探索新的供应模式,推动相关企业在全国布局,跨纬度打造种植基地,打时间差,交替种收,实现了胡萝卜产出全年不间断,产业发展不断壮大。而依托跨纬度打造的种植基地,寿光40多家胡萝卜加工企业中,有近一半具有出口资质,产品销售到20多个国家,占全国胡萝卜出口量的60%以上,形成了集胡萝卜种植、清洗、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成为全国重要的胡萝卜加工出口枢纽。

“科技赋能,稳产保收。”寿光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我市将进一步优化胡萝卜等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路径,不断提高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收,带动乡村产业振兴,走出一条特色农业高质量、现代化发展道路。

在潍坊寿光,最鲜明的经济底色是什么?

这组数据可以给出答案:寿光市民营市场主体总量达17.8万家,占市场主体总量的99.7%;2家民营企业跻身中国企业500强,5家企业入围山东省民营企业200强;上市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高达71.4%……

这些数字的背后,折射出寿光民营经济的活力和韧劲,也是我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奋力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寿光市锚定“优环境、提服务、强供给、解难题”目标,以精准有力的政策举措、高效暖心的服务保障,推动民营经济的“活力指数”与“贡献指数”持续攀升。

“从立项到投产,专员们跑得快、问得勤,帮我们协调解决了所有手续难题。”作为从事采油设备研发生产的企业,坤隆石油在启动抽油杆技改项目时,对手续办理一筹莫展。服务企业专员第一时间对接,多个部门迅速会商研判,变“企业跑部门”为“部门围着企业转”。如今,坤隆石油技改项目已顺利投产,产品远销欧美等市场。

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政策赋能。为破解民营经济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寿光市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市场准入、要素保障、融资支持、税费减免等多个维度出台具体政策。针对企业用地、用能、用工等问题,实行“一企一策”精准对接,为民营企业“减负松绑”“加油赋能”。同时,我市还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走进飞越进出口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核对出口订单信息。作为一家木制品出口企业,产品主要出口到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家。今年以来,企业虽然订单增多,但由于订单周期长,流动资金短缺,给经营带来了很大压力。了解到企业困难后,“寿光市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工作专班”迅速行动,第一时间为企业开展“联合会诊”,精准推荐了“关单贷”信贷产品,成功盘活企业信用资产,帮助企业获得500万元的信贷支持,助力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从授信到资金到账用了3天时间,不但保证了订单正常交付,而且预计还能增加25%的销售额。”企业负责人袁晓娜表示,寿光市通过开辟绿色通道、建立“专班对接”机制、线上融资服务等举措,提升了小微企业融资便利度,解决了企业资金难题。

对企业而言,营商环境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重要。针对民营企业在项目建设中面临的审批流程繁琐问题,寿光市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将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核准等事项全部纳入政务服务网“一网通办”,实现“零跑腿、不见面”审批。我市还积极搭建民营企业交流合作平台,组织开展“民营企业沙龙”“企业家座谈会”等活动,邀请行业专家、优秀企业家分享经验,促进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走出去”,组织企业参加进博会、广交会等国内外大型展会,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对接订单。

如今,民营经济已成为寿光推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加税收、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下一步,寿光市将继续聚焦民营经济发展需求,持续优化政策环境、提升服务效能、强化要素保障,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为寿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支撑。(首席记者桑宏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