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基地里,五颜六色的番茄装满冷链车准备发往全国各大商超;育苗大棚中,工作人员细心呵护着辐射全国各地的定制种苗;实验室里,院校与企业协同攻关育种难题……这一个个生动场景,正是寿光高新区、古城街道以“一颗番茄”为支点,撬动农业产业加速转型的鲜活注脚。
近年来,该街道以获批省农业产业强镇为契机,培育“党支部+合作社+种植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推动番茄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全国最大的番茄生产经营集散地之一,实现了从育种、育苗、种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联动发展。
小番茄,大产业。目前,该街道年销售番茄达34万吨,产值超24亿元;种苗年繁育能力9亿株,为拎稳“菜篮子”、促进农民增收贡献着智慧与力量。
致力自主研发
为种业振兴探路蓄力
走进寿光市宏伟种业有限公司试验棚,一串串颜色各异的番茄挂满藤蔓,育种团队正穿梭其间,小心翼翼地采收样本,记录着最新的数据。在隔壁实验室里,堆积如山的育种笔记和标注翔实的样本袋,诉说着数年攻坚的探索与执着。被誉为“绿色樱桃番茄口感天花板”的“梦想青甜2号”新品种,就出自这里。
“‘梦想青甜2号’的诞生,是对国外垄断的一次有力突围。”企业负责人表示,过去,高端番茄种子市场长期被国外品种垄断,农民没得选,只能花高价买进口货。为此,宏伟种业历经多年艰苦攻关,自主选育了“梦想青甜2号”“梦想迷恋”等多个知名品种,现年育苗能力达3000万株以上,辐射全国蔬菜产区。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作为全国最大的番茄生产经营集散地之一,古城街道以扛起中国种业振兴大旗为己任,统筹辖区73家种子种苗企业,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12家科研院所开展广泛合作,建立起了“专家+土专家+农户”的三级人才培育体系,在招引外地育种专家的同时,加大挖掘本地制种人才力度;落地爱维农种业、博收种业、旺林农业等研发项目11处,上百家种子公司在此示范育种,累计培育番茄植物新品种42个,青甜、黄小丫、糖珀虎等多个品种畅销全国各地;种苗年繁育能力达9亿株,逐渐发展成为“买全国、卖全国”的蔬菜种苗集散中心。
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古城街道持续做大做强现代种业,一个以种业为引领的产业集群正在这里快速崛起,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从这里出发,撒向了田间沃野。
勇于突破常规
让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种子种苗企业组团入驻,现代种业产业集群在这里加速形成,这既得益于古城街道西红柿产业基础的厚积薄发,也与当地群众敢闯敢试的魄力密不可分。
走进野虎村农户靳钢钳的大棚,只见每行西红柿前面都有一个说明牌,标注着品种名称、种植优势等。西红柿的颜色不一,形状各异,吃起来味道也大不一样。“我有7个大棚,全部是种苗公司的试验棚,一行西红柿就是一个新品种,我每年与十多家公司合作,给他们试种近千个品种。”靳钢钳表示,西红柿成熟前后,种苗企业会带着专家和下游客户前来参观比对,展示结束后,大棚里的西红柿就由他自行销售,能增加一部分收入,7个大棚能增收7万多元。
古城街道是各种番茄的集中种植区。作为番茄产业起步较早的村,野虎村的菜农不仅种植水平高,而且敢于尝试新鲜事物,因此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种子企业、科研院校等到该村开辟“试验田”。目前,该村每年为国内外100多家种苗公司试验种植10000余个番茄新品种。
因聚而生,以行致盛。古城街道立足番茄产业优势,以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番茄全产业链聚集地”为发展定位,每年举办一届“最受消费者喜爱的水果番茄”评选大赛,来自全国各地的种子经销商齐聚于此,共谋发展、探索共富。这里已然成为全国各大种苗企业以及国内外专家青睐的新成果转化试验田、首发地。
以品质拓市场
三方联动共创好“柿”业
9月20日一大早,前疃村番茄种植户的大棚里就热闹起来,采摘、分拣、称重、装箱、搬运……几位村民穿梭其中,不一会儿就摘了几筐番茄。随后,大家将番茄装车,运往前疃村自己的旺民合作社:“俺们合作社的番茄绿色安全、品质有保障,不愁卖。”一位村民说道。
品质有保障,源于古城街道对农户的种植全过程严格把关。近年来,该街道紧紧抓住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农业+物联网”应用,建设高标准智能化温室大棚,配备“云棚”和“区块链追溯”系统,实行农资供应、技术服务、生产标准、质量检测、品牌注册、果蔬标识“六统一”管理,提升了番茄品质,实现了现代先进科技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全面助力番茄产业高质量提升。
生产是基础,销售是龙头。古城街道大力推行“党支部+合作社+种植户”模式,由党支部发挥引领作用,合作社提供专业服务与组织协调,种植户积极参与,三方联动齐心闯“柿”场。目前,街道已拥有1个国家级示范社、4个省级示范社、8个潍坊市级示范社以及若干寿光市级示范社,与德汇好物、青岛大润发超市、上海清美超市等购物平台和连锁商超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一年全季节供应,更凭借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证,打通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
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了更多新生力量回乡共创好“柿”业。胡增新与妻子曾在外打工,后回村种植大棚,两年时间就买了车,如今已坐拥7个大棚,总数50亩以上,年收入超90万元;张鹏、杨小丽夫妇连贷加借凑了70万元,建成2个大棚,种植新品种口感番茄,仅用3年左右的时间就还完了欠账,现在已盖房买车……新力量带来了新气象,也带来了新希望。下一步,该街道将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探索“番茄产业+乡村旅游”新模式,为创新提升“寿光模式”、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更多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本和经验。
田园叠翠,棚室如织。寿光高新区、古城街道正用一颗颗小番茄,“蔬”写现代农业“棚”勃发展的生动故事。(记者张春萍 通讯员王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