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寿光:独“蔬”一帜

寿光融媒讯(记者 张春萍)蔬菜是居民餐桌的必需品。多年来,潍坊“寿光蔬菜”产量、质量一直保持全国领先,为保障全国“菜篮子”稳产保供作出了重要贡献。

“寿光蔬菜”为何能独“蔬”一帜?在这背后,新质生产力在蔬菜育种、生产、销售等各个关键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

9月23日是农历秋分,也是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清晨时分,古城街道前疃村旺民蔬菜专业合作社联社早已热闹了起来,一颗颗红似玛瑙、黄如珠玉的彩色番茄,以丰收的喜悦回馈农民的辛勤劳作。当有些人还在城里打工时,寿光农民却在大棚里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

“今年又是好收成!”当天,“青甜2号”口感樱桃番茄收购价每斤9.8元,看着手机上的一串转账记录,种植户殷金华脸上满是笑意。殷金华种植的“青甜”,是近几年水果番茄界的“明星品种”,以其独特的青绿色外观和清甜口感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价格是普通樱桃番茄的2至3倍。前疃村600多个番茄大棚,“青甜”品种种植比例高达80%。

“7月20日定植,9月中旬采摘上市,新式大棚确实好。”殷金华表示,村民发展特色产业的底气,不仅来自优质的品种,更源于现代农业园区的崛起。以“青甜”为代表的特色种植经济效益高,对种植环境的要求也高。近年来,前疃村陆续拆除老旧大棚,建成占地1000亩的特色番茄青年创业园区,一座座高标准大棚成方连片,生产效率大大提升,蔬菜品质大幅提高,带动了农户持续稳定增收。

“推动蔬菜产业园区化发展是寿光实现蔬菜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寿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寿光是设施蔬菜的发源地和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地,目前共有大棚15.7万个,年产蔬菜450万吨,年交易量约900万吨。但也因为设施农业起步早,老旧设施比例高,亟待改造提升。对此,我市以国有企业集团、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规划建设了总占地2.3万亩的18个重点蔬菜园区,实行生产标准、技术服务、生资供应、产品包装、品牌销售、质量检测“六统一”管理,积极引导园区配套建设产品展示厅、销售大厅、直播基地,近一步完善现代农业园产业链条。

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契机,寿光大力推动设施种管数字化改造,以“数字+”赋能蔬菜品牌新发展。截至目前,已建成投用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等一批现代化智能园区,全部覆盖大型水肥一体机、智能温控、自动补光等新技术,研制推广了大棚滴灌、臭氧抑菌、熊蜂授粉等30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同时,积极拓宽线上销售渠道,深化与阿里、拼多多等知名电商平台合作,搭建体验中心、优选店,开设网上商城、旗舰店、特产馆等,采取基地直采、平台直配的方式,加力推进优质农产品线上销售。

面对全新的种植模式和销售模式,寿光紧跟时代步伐,以打造高素质农民培训优质课堂为平台,多措并举服务、发展新农人。“自2016年开始,我市就开始承担高素质农民(原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截至2024年底,共培训高素质农民4864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农业转型升级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近年来,寿光市立足资源禀赋,广泛引导各方力量打造农技人才梯队。农业农村部门与人社部门联合开展农民职称评定申报工作,建立农村乡土人才专业技术评价制度,对一线农民技术人员开展职称评定,目前我市执证农民技术人员总量达到了2.6万人;市委组织部、农业农村局、人才发展集团成立“贾思勰·新农人”联盟,吸纳技术人员300余人,组织开展农业人才社会化服务,系统化搭建对外培训、人才合作平台,全链条输出“寿光模式”。

“乡土人才宛如土壤里的珍宝,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制定出台了《寿光乡村之星选拔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先后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项目30人、高素质农民4861人、寿光乡村之星74人,推荐入选潍坊乡村之星43人、齐鲁乡村之星42人、“爱潍有为”新农人19人,一批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的新农人队伍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力量。

立足蔬菜特色产业,实施“做强两端、提升中间、数字赋能”全产业链提升工程,寿光正以发展品牌化、标准化、组织化、智慧化、融合化现代农业为引导,协同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不断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