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融媒讯(记者 高斌)在农田里,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无人机精准播撒肥料;在温室中,物联网系统自动调节温湿度,蔬菜产量提升30%……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的潍坊寿光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农业革命——通过全面推进“数字+设施农业”战略,用智能化的“新农具”和数字化的“新农资”,重构传统农耕的“基因”,为全国农业现代化提供精准、高效、绿色的“寿光方案”,成为全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创新引擎和数字农业高地。
智慧农业
从“经验种植”到“数据种植”
在纪台镇翔天科技试验基地,几台集装箱植物工厂整齐排列。这些看似普通的集装箱内部,却蕴含着现代农业科技的精髓——虽然没有阳光,但通过灯光模拟太阳光,微风系统模拟自然风,水肥一体化技术提供养分,各类作物长势喜人。
“这个集装箱完全模拟了大自然的生长环境。”寿光市翔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业务总监张莉娜介绍,“水培技术隔绝了病虫害,不需要使用任何农药,生长周期也大大缩短。”通过精密传感器24小时工作,实时采集环境数据并进行智能调控,集装箱内的蔬菜生长周期仅需25至30天,水电消耗低且循环利用,大大降低了种植门槛。这种代表“寿光智造”的集装箱植物工厂模式,已成功应用于我国极地科考船,实现在极端环境下的新鲜蔬菜自给,并出口至阿联酋、加拿大、荷兰等多个国家。
种植智能化是寿光农业现代化的核心。目前,寿光85%的新建大棚配备自动卷帘、智能补光、自动化温控等先进农业设施。作为智能灌溉的核心设备,水肥一体机实现了从人工操控、电动控制,再到物联网智能管控的跨越式升级,如今更进一步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迈入“AI智控”新阶段。
政府引领
数字战略重塑农业全产业链
在寿光,农业从来不只是农民的事。作为全国“菜篮子”,寿光主动融入潍坊国家农综区建设,把实施“数字+农业”作为提升农业发展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以工业互联网思维对农业产业链进行全方位重塑。
在稻田镇崔岭西村的现代农业园区,200亩土地上整齐排列着39个智能大棚,每一个大棚都是一个高度智能化的“植物工厂”。自动卷帘机、放风机、植物生长补光灯、水肥一体机等智能设备各司其职,共同编织起一张精密的农业生产网络。
“过去种菜靠经验,现在靠数据。”园区负责人介绍道,通过手机APP,农户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对大棚的远程操控。“通过精准计算作物所需的水分和养分,该技术实现了节水节肥30%以上,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减少了环境污染。”该负责人介绍,智能化管理模式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更显著提升了种植效率,“较传统种植模式产量提升近三成”。
近年来,寿光市紧抓新装备、新平台、新技术研发推广,建设投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纪都现代农业园区等一批高端示范园区。所有园区推行“五个自动化”“六统一管理”,示范带动全市新建蔬菜大棚智能化装备普及率、物联网应用率、标准化生产推广率均超过85%,劳动生产效率提高1倍以上,先后入选第一批“全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山东省县域数字农业发展县”“山东省数字乡村试点”创建名单。
人才引进
年轻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寿光正迎来一场深刻的人才蝶变。通过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培育数字化新农人、创新“互联网+乡村”模式,寿光不仅解决了传统农业面临的人才断代难题,更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全面升级。
“我们村这几年吸引返乡创业的‘80后’‘90后’青年人才92人,占社员总数近1/3。现在一有新玩意儿,年轻人抢着用。”古城街道前疃村党支部书记殷凤海自豪地说,这些年轻的新农人不仅带来了新技术、新理念,更带来了全新的农业发展思维。他们熟练运用智能手机管理大棚,通过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利用社交媒体宣传品牌,真正实现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前疃村是寿光市农业人才队伍发展壮大的缩影。2024年,寿光新增农业从业者中,35岁以下占比升至41%,10多个博士团队常态化扎根寿光田间。近年来,寿光大力实施农业人才培育计划、桑梓人才计划、农村后备干部“雏雁计划”、在外人才“雁归计划”,平均每年吸引3200多名青年人才回乡创新创业。
“实践表明,数字技术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不仅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更重要的是吸引了年轻人才回归农村,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持久动力。”寿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乡村振兴既要有“老把式”的经验,更离不开新农人的智慧,“未来,我们将继续以数字技术赋能人才,让更多新农人成为乡村振兴的兴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