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融媒讯(记者 王静)远山树景,层次分明;亭榭瓦砾,井然有序;喧闹集市,活灵活现……这些场景均来自于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画作——《清明上河图》,它通过对市井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展现了北宋时期汴京的繁荣景象。为了再现这一盛世图景,圣城街道西关村村民魏德芳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用一针一线“复活”了长达22米的十字绣版《清明上河图》。
十年坚守,万针刺绣出精品
打开泛黄的底布,一幅生动有趣、层次分明的《清明上河图》展现在眼前,整幅画卷不仅整体大气磅礴,细节同样精巧清晰,十字绣上的人物各具神态:有的在观看演出,有的抬着轿子,还有的在茶馆品茗……尤其是那些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形象逼真,针法细密,令人叹为观止。
“因为喜欢,所以绣起来并不觉得枯燥和劳累。”轻轻抚摸着画布,魏德芳像照顾自己的孩子般欣赏着。她告诉记者,自己自幼喜欢古时风情,《清明上河图》作为文墨瑰宝,一直是她崇拜的书画作品。自从在绣品店看到这幅作品的十字绣版本后,她的心底便泛起了阵阵涟漪。“当时十字绣挺盛行,加上本身喜欢,我就像看到了宝贝一样,暗下决心买下它、绣好它!”说起当时的心情,魏德芳依然难掩激动。
“十字绣看似容易,两针一交叉,一个绣格就完成了,可是做起来要求细、难度大。这是慢工细活,不仅耗费时间,而且考验人的恒心和毅力。”魏德芳告诉记者,仅仅一个画面小场景就需要运用多种颜色的丝线,不停调换才能完成。而且,由于作品内容丰富、换线频繁,绣制过程如果一针一格出错,很多工作就前功尽弃。“一旦错了,层次感不一样,整个画面也不协调。《清明上河图》中有800多个人物,每个人的形态各异,几乎是一针一换线。其中,尤以藏线、收线等手法最难。”回忆起刺绣的过程,魏德芳无限感慨。
摊开双手,露出数不清的“针眼”。魏德芳笑着说,十年间,她都忘记被扎多少次了。《清明上河图》中人物形象800多个,牛、马、骡、驴70多匹,大小船只几十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还有数不清的树木和街景,抛开对绣制技艺的手法要求不说,仅是如此浩大的工程量,就让很多十字绣爱好者望而却步。“每一针都需要仔细参照图纸,不能有丝毫差错。其中,参考的画稿有278页,所用的彩色丝线40多种。”魏德芳说。
从远郊到闹市,从山水到楼船,从人物到骡马,场面繁复又情节连绵,移步易景却毫不杂乱,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牲畜等栩栩如生……欣赏了这一22米长卷绣品《清明上河图》的参观者,无不啧啧称奇。
初心不改,匠心精神盼传承
说起多年前流行的十字绣,很多人将其当作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但对于魏德芳而言,十字绣是她的一份坚持和信念,更是一种精神和挑战。
“我当时虽有雄心壮志,一腔热情,但在看到20多米长的绣布时,自己心里也没底。”魏德芳告诉记者,当时自己就想,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不管耗费多少年,总有一天会绣出来的。“万事开头难,真做了就没什么可怕的了。”从2014年开始,魏德芳整个心思都扑在十字绣上,有时候明显感觉自己腰疼得不行,颈椎酸得不行,但看着已经绣了大半的《清明上河图》,她总会咬牙坚持,心想“开弓没有回头箭,决不能半途而废”。直到十年过去,她的努力和坚持终于有了回报。
“这幅作品长22米,重17.1斤。”魏德芳自豪地说,为精准还原原作风韵,她花费上万元购入78种彩色丝线,在刺绣时,又细致地以不同色线区分人物与景物,借助色彩渐变呈现层次丰富的市井百态。
由于家里空间小,哪怕一直在绣,魏德芳也没“舍得”欣赏过作品全图,因为她担心手上会有汗渍弄脏画卷。彻底完工后,她和家人才第一次将《清明上河图》完整铺开。从远处看,作品如同用笔绘成,大气磅礴,立体感十足;凑近看,一针一线细密精致,景物漂亮逼真。巨幅绣品还吸引了亲朋好友前来“围观”,大家无不佩服魏德芳的毅力和绣工。
“这是我一生当中最满意的一幅作品,也是我做得最满意的一件事情。”看着自己付出十年心血的十字绣大作,魏徳芳直言,如果有喜好收藏又真心喜欢的人出现,希望它能有个好归宿,“如果遇不到有缘人,我就把它传承下去,留给孩子们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