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寿光】寿光农盛·片区新绘 | 双王城乡村振兴片区:生态引领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开栏语

乡村振兴片区建设是山东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创新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具体实践和关键抓手。近年来,潍坊寿光市把乡村振兴片区建设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抓手,深入实施“双百双千”(百区示范、百园提升、千企引领、千村共富)工程,因地制宜、全域布局、分类培育,打造了15个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片区。

每一片土地都有独特的故事,每一个片区都是振兴的缩影。为全方位展示寿光各乡村振兴片区的工作成果,即日起,寿光市农业农村局与寿光日报联合推出《寿光农盛·片区新绘》专栏,带您走进各片区,感受现代农业的蓬勃活力,领略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探寻共同富裕的实践密码,敬请关注。

寿光融媒讯(记者 袁萍)有序治理的美丽环境、创新有效的自治举措、不断发展的特色产业……这是日前记者在双王城“‘渔’米之乡·文旅新城”乡村振兴片区(以下称双王城片区)看到的情景。近年来,在寿光市农业农村局的统筹规划与大力支持下,双王城片区以生态为引领,走出了一条产业强基、宜居宜业、富民强村的特色发展之路。

生态筑基:

文旅融合 激活绿色发展新引擎

晨光里的双王城,芦苇荡翻涌绿浪,稻田间蛙鸣阵阵。谁能想到,这片诗意盎然的土地,曾是“种啥啥不收”的盐碱荒滩。如今,林海生态博览园林木葱郁,巨淀湖畔芦苇荡漾,无土栽培大棚西红柿挂满枝头,红色研学专线游人络绎不绝。这片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早已蜕变为“寿光之肾”“生态绿洲”。

巨淀湖与林海生态博览园无疑是双王城片区的生态瑰宝,也是文旅融合的前沿阵地。巨淀湖作为潍坊最大的天然湿地,自然风光旖旎,更承载着深厚的生态与红色文化底蕴。景区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精心打造“红色大道”、芦苇红色主题艺术园等特色景点,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沉浸于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之中。

林海生态博览园则以独特的立体高效种植模式吸引着八方游客。园内荷塘碧波荡漾,海淡水鱼池生机勃勃,数百种植被争奇斗艳,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生态农业与观光旅游完美融合。游客在这里既能体验“上林下藕藕鱼套养”的乐趣,又能感受“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双王城片区不仅是生态的宝库,更是文化的摇篮。近年来,双王城片区凭借其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通过融合文化、科技与创新的力量,不断推动景区品质的全面提升。

踏入这片土地,多元旅游体验令人目不暇接:湿地生态观光是与自然的深情相拥,广袤芦苇荡翻涌绿浪,澄澈水域倒映天光云影;观鸟摄影则是捕捉自然精灵灵动瞬间的奇妙之旅,众多珍稀鸟类在此自在栖息;水上休闲、红色研学教育等项目,各具魅力,让人沉醉其中。通过持续举办湿地文化旅游节、巨淀湖湿地音乐节等活动集聚人气,片区成功将“绿”意盎然的生态湿地与“红”色传承的革命历史完美融合,塑造出极具吸引力的文旅品牌,成为寿光及周边地区重要的休闲度假与研学教育基地。

人居提升:

生态优先引领绿色生活新风尚

六股路村,因地处六道通衢而得名。近年来,该村全力建设“寿北古驿、生态氧吧”,摘得“国家森林乡村”桂冠,获誉“生态氧吧”之名,成为一张响当当的生态振兴“金名片”。漫步村落,街巷干净整洁,农家房前屋后皆树木成荫,像给民房戴上了遮阳帽,既实用又有意境。

“这几年结合人居环境整治,我们见缝插绿,增加景观苗木数量,村庄绿化品位上了一个台阶。”村党支部书记王光太介绍,村庄位于盐碱地,生态非常脆弱,村里曾经只有一棵树,后来先辈们战盐碱、斗风沙,开始栽植耐盐碱树木,因而现在村里有了数量不少的榆树、桑树、毛白蜡等。同时,得益于近年来大力推进的植树造林活动,村庄周围的树木逐渐增多,连片成林,蔚为壮观,村庄绿化率大幅提升,成为寿光北部沿海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更是群众幸福生活的保障。近年来,双王城片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核心理念,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致力于打造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和美乡村,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让生态宜居成为双王城乡村振兴最鲜明的底色。

步入牛头镇四分村,位于村中间的红色文化广场彰显着特色,村内干净整洁。“我们实行网格化管理,以村南北四条街分为四个网格,每个网格一名网格员,平日里网格员不定时巡逻,看到有村民乱堆乱放、破坏卫生等行为都会及时制止。”村党支部书记马乐祥介绍说,村里不定期组织环境卫生大整治,积极引导村民自觉维护房前屋后卫生,同时配足垃圾桶,确保产生的生活垃圾能够及时转运。

在人居环境提升方面,双王城片区立足各村实际,实施“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片区内村庄全部完成主街道硬化、排水沟改造。各村环卫人员对村庄进行全面清洁,重点清理卫生死角,全力推动美丽乡村从“点上美”到“全域美”,为和美乡村建设增“颜值”、提“气质”、升“品质”。如今,片区乡村可谓“步步皆景、处处如画”。

产业赋能:

多链融合 激发经济新动能

通过人居环境整治的匠心雕琢,双王城片区不仅呈现出阡陌如画、碧水绕村的诗意栖居图景,更在盐碱荒滩中培育出绿色经济新引擎。昔日“沉睡资源”化作富民“金钥匙”,村民变身农场主、非遗传承人等,实现了生态增值与增收致富的同频共振。

在李家坞村的高粱田里,种植户徐洪昌望着眼前火红的高粱地,脸上写满丰收的喜悦。“咱这个地是盐碱地,种别的作物不行,高粱耐碱、抗涝。”徐洪昌告诉记者,今年是他种植高粱的第三年,种植面积从最初的50亩扩大到现在的80亩,亩产500公斤左右,通过种植适应性强的糯高粱,昔日的盐碱地变成了丰收的“聚宝盆”。

与此同时,在位于牛头镇村的寿光市广辉家庭农场,工人正忙着检修农机,为秋收做准备。“今年风调雨顺,又是一个丰收年。”家庭农场负责人介绍,合作社目前有4000多亩玉米,还代管着9000多亩农田,拥有各类农业机械数十辆。日常管理中,家庭农场可运用全自动流水线实现农作物播种,机械化整地、田间管理、机械化收获等技术,将粮食生产各环节农机农艺集成配套。

在双王城片区,像广辉家庭农场这样的家庭示范农场有近十家。片区还培育了“原野”蔬菜合作社等8个示范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功打造出南木桥无土栽培西红柿、郭井子西瓜、双王城大米、双王城小米等一批盐碱地特色农产品,推动了农业提质增产,全力塑造了“巨淀农仓”特色农业品牌。其中,“巨淀湖莲藕”“南木桥番茄”成功入驻商超;双王城小米荣登2025年首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此外,片区还积极发展大棚近千个,总面积达4600亩,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无土栽培种植基地和全省最大的无土栽培西红柿生产区。

如今,双王城片区不仅是拥有两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兼具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国家级“零碳景区”称号的“生态宝库”,更是百姓家门口的“致富沃土”。这片曾“寸草不生”的盐碱荒滩,正以林海苍翠、湿地灵动、产业兴旺的崭新图景,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下步,双王城片区将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力求成为综合效益显著、示范推广性强、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共赢”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