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融媒讯(记者 孙欣)她不是演员,却用声音塑造着一个个鲜活、立体、感人的榜样形象;她不是作家,却用真挚的语言,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壮丽篇章。她,就是潍坊农村干部教育实践中心党性教育基地运行管理部负责人张雪萍。在不久前落幕的第四届全国各省区市社科普及基地讲解员大赛中,31岁的她,以深厚的积淀、深情的讲述和从容的风范,从全国31个省区市的93名顶尖高手中脱颖而出,一举斩获大赛一等奖,用金灿灿的奖杯,为自己的职业生涯铸下了一座闪亮的里程碑。
十年坚守:
在平凡岗位上传递“寿光声音”
舞台上的张雪萍,情感充沛,光芒四射;舞台下的她,气质优雅,温和沉静,眼神中透着一股专注与坚韧。
讲解这份工作,远非很多人想象中那般简单。重复的解说词是否会让人感到枯燥?面对不同的群体,如何常讲常新?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最核心、最动人的精神准确地传递出去……这些都是张雪萍每天思考和实践的课题。她的秘诀是:“用情、用心。”每一次讲解,她都视为一次全新的创作,投入百分之百的真情实感。在她看来,那些历史事件、发展数据、人物事迹,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温度、有生命的语言。她要做的,就是让自己成为一座桥梁,让聆听者能够跨越时空,与那段奋斗岁月产生共鸣。
潍坊农村干部教育实践中心,不仅每年培训1万多名来自全国的基层党员干部和农村实用人才,还负责着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陈列馆和陈少敏纪念馆两处党性教育基地,每年为这里的1万多名学员提供讲解教学服务。对于张雪萍而言,这组数据的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来到这里的每一名学习者,都希望从寿光这片热土的发展历程中汲取经验与力量。而我的工作,就是帮助他们打开历史与现实的窗口,做好传递核心精神价值的‘引路人’。”张雪萍说。
十年,三千多个日夜,张雪萍的讲台,时而是庄严肃穆的陈列馆,时而是波光粼粼的盐场,时而是硕果累累的蔬菜大棚。面对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岗位、不同年龄的学员,她需要不断调整讲述的节奏与重点,但核心从未改变——那就是讲好寿光故事,传播好寿光精神。据统计,入职十年来,她已累计为来自全国各地的超过6万名学员进行过讲解。她的声音,如同一颗颗种子,将寿光在改革发展中“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的精神,播撒进无数基层干部的心田。
精心备战:
选择“伯祥书记”作为精神支点
将寿光的发展故事带向更广阔的天地,是张雪萍一直以来的心愿。除了完成日常繁重的讲解任务,她还积极代表寿光参加各级别的演讲比赛和展演活动,而此次问鼎全国大赛,正是她多年积累的一次集中爆发。
回顾这段长达数月的赛程,张雪萍记忆犹新:“这次比赛,我们做了精心的准备,从寿光选拔赛到潍坊赛,再到省赛、国赛,从4月份一直持续到了9月份。”这是一场马拉松式的征程,每一步都凝聚着汗水与智慧。当她最终站在国赛的舞台前,面对大赛题目时,她和她的团队几乎没有任何分歧,共同将目光投向了一个深刻影响了寿光历史进程的名字——原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
为何选择王伯祥?张雪萍的回答坚定而充满敬意:“伯祥书记在寿光担任县委书记期间,带领寿光人民打响了蔬菜产业化、寿北开发、工业突围三大战役。他身上所体现的,正是一名共产党员‘艰苦奋斗,改革创新,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次选择伯祥书记的故事,就是想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他,学习他,让他的事迹能够激励更多的人。”
选题确定了,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将一段广为人知的地方奋斗史,在短短几分钟的讲解中,提炼出最动人的华彩乐章,并征服见多识广的全国评委,这需要非凡的功力。
稿件的打磨是第一个难关。张雪萍和团队一起,无数次挑灯夜战,字斟句酌地修改稿件;在空旷无人的地方,她反复演练,力求每一句表达都精准传神;对着镜子,她一遍遍调整仪态手势,追求极致的舞台表现力。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将那位“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共产党员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全国舞台之上。
实至名归:
平凡岗位续写不凡篇章
功夫不负有心人。决赛现场,张雪萍以《‘百姓书记’王伯祥》为题,通过饱满的情感、富有感染力的表达和稳健的台风,生动再现了王伯祥书记的为民情怀与实干精神,深深打动了在场的评委与观众。在随后的评委提问环节,她从容不迫,对答如流。最终,在聚光灯与热烈的掌声中,她接过了那份沉甸甸的全国一等奖证书。这份荣誉,不仅是对她专业能力的肯定,更是对她十年如一日,用声音播种信念、传递力量的最好回馈。
载誉归来,张雪萍目光坚定地展望未来:“这次参加全国比赛,丰富了个人阅历,积累了大赛经验,将成为我做好宣讲工作的强大动力。下步,我将继续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把伯祥书记的故事讲好,把寿光故事讲好,进一步扩大寿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从地方讲台到全国赛场,张雪萍用她十年的坚守与热爱证明,平凡岗位亦可成就非凡事业。她的声音,将继续作为传播寿光精神、讲述寿光故事的动人载体,响彻在更加广阔的天地之间。